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汪荣宝、许国英及其《清史讲义》(2021年第46期 总第731期)
作者:赵晨岭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22-10-11  点击量:167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讲义”作为名词类似于课本或教材,是指老师为学生编辑的讲课资料。民国年间,有多种《清史讲义》问世,现在最著名的当推1936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孟森教授的《清史讲义》。其实早在民国二年(1913),后来成为资深外交官的汪荣宝和学者许国英就合编并出版了一部《清史讲义》,其开创之功在清史纂修史上应当铭记。

一、清末汪荣宝编撰《本朝史讲义》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甫,又作衮父,号太玄,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近代外交家、学者。出身书香门第,父辈四兄弟皆有才学,后均入仕途,被誉为“一家四知府”。荣宝自幼聪颖,遍读群籍,先入县学,后保送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应朝考,入职兵部。1900年庚子之变后,立志新学,入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主修法政及历史,其间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励志会、拒俄义勇队等政治团体,编译《史学概论》。卒业回国后返兵部任职,兼京师译学馆教习。1908年任民政部右参议,兼宪政编查馆编制局正科员。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1911年任协纂宪法大臣。

民国成立后任临时参议员,1913年任国会众议员,并加入进步党,任法制主任。1914年出使欧洲任驻比利时公使,次年兼任宪法起草委员。1919年任驻瑞士公使。1922年调任驻日公使,1931年离职,为民国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驻日公使。回国后在北平任陆海空军副司令部行营参议、外交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病逝。

后世出版的《汪荣宝日记》,记载了他亲历的清末最后三年的重要史事,史料价值颇高。此外,除了与许国英合著《清史讲义》,汪荣宝还与叶澜合著《新尔雅》,独著则有《法言义疏》《思玄堂诗集》等。

1905年,汪荣宝在京师译学馆讲授清史,开始编撰《本朝史讲义》并于次年出版,后修订更名为《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该书从努尔哈赤起兵写到太平天国失败,据《汪荣宝日记》记载在宣统元年(1909)正式完成。(钞晓鸿、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

二、民初许国英续成《清史讲义》

许国英,字志毅,号指严,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生卒年不详。近代史学家、教育家,在清史及教科书编纂方面成果丰硕,除续写《清史讲义》外,还合著《共和国教科书新地理教授法》,著有《清鉴易知录》《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评注》及《历代名人书札注释》《指严随笔》等。

汪荣宝原书分为三编,民国二年,许国英摘抄“光绪、宣统间事,迄专制帝位告终之日,成第四编,传之汪书后”,并对前三编进行了编辑,“欲移易语气期符民国共和之义。又……汪君所含意未伸者,今乃得公布而畅发之”(《<清史讲义>序》)。书成之后,于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将四编平分为上、下册出版。

201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以1913年商务印书馆版《清史讲义》为底本整理点校,收入该社“民国文存”丛书第一辑以繁体字出版。“原书有适合竖排版图书的‘眉批’,因整理为横排版,相应地改为‘旁批’。”(刘江《<清史讲义>编后记》)是为该书一大特色。旁批所写的是相应段落的梗概或关键词,如第一章“清朝创业以前满洲之史略”的旁批即为:“肃慎、挹娄、扶余及沃沮”“靺鞨七部”“渤海”“女真”“满洲名称之起原”,提纲挈领,读来一目了然。

该书序及绪论之后将清史分为四编:开创时期;全盛时期;忧患时期;改革时期。全书合计约26.5万字,篇幅正好是同被收入“民国文存”的陈怀《清史要略》(参见《清史参考》2021年第24期)的两倍。

第一编“开创时期”分为十章:清朝创业以前满洲之史略;创业之始及塞外各部之兼并;辽东之战争;辽西之战争;朝鲜及内蒙古之附属;清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明永历帝之割据;三藩起兵;台湾之用兵;中西国际之由来。

第二编“全盛时期”亦分十章:东北经略及中俄交涉;准噶尔之破灭;西藏之平定;康熙之政要;青海及准部之兵事;雍正之内治及外交;准部之兼并;回部之平定;苗族之剿杀及西南诸国之服属;乾隆朝之政治。

第三编“忧患时期”分为六章:嘉庆朝各省之乱事;回疆之骚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勃起;英法同盟军之入寇;太平天国之结果。

第四编“改革时期”分为十二章,记述的主要史事包括:新疆建省、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及八国联军、日俄战争、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等。

三、汪荣宝、许国英《清史讲义》简论

该书责任编辑刘江评论:“本书的写法,不仅在晚清颇为新颖,即使今日,也值得称道。多数史作仅注重‘时’,而忽略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影响这一特定物件发展的境况。《清史讲义》提纲挈领地扼要记述每一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也将清史的外来因素分析得十分透彻。此外,史笔的勇敢,虽触时忌亦所不顾,令人敬佩。必须指出的是,囿于作者时代及立场,对一些史实的认识和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值得推敲和商榷的,需请读者有选择采纳和鉴别。”本书中涉及清代国际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内容格外丰富,对条约多引原文,这与作者的知识背景及国际视野密切相关。书中对明末农民起义军仍称“流寇”、对义和团沿用“拳匪”之称,确实带着时代的局限。

刘江还指出:“本书上册记录满洲至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时期史实,重在阐述其向上发展的过程,介绍清朝统治者消灭明朝残余势力以及维护边疆安稳,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本书下册记录嘉庆至中华民国建立的清代历史,重在阐述清王朝没落的过程,介绍统治者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迂腐守旧,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严重而疲于武力镇压和改良欺骗,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清史讲义>编后记》)

除了上述认识,笔者在阅读中通过比较,还发现了《清史讲义》编纂上的一些特点:

一方面,仅从目录即可看到,正如前引许国英所述,《清史讲义》在用词上对《本朝史讲义》进行了修订。《本朝史讲义》涉及边疆民族的一些标题为“准噶尔之膺惩”“青海及准部之叛乱”“准部之荡平”“回部之征定”“苗族之剿治及西南诸国之服属”(李帆《浅析清季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等,在《清史讲义》中准噶尔之“膺惩”被改为“破灭”;青海及准部之“叛乱”被改为“兵事”;准部之“荡平”被改为“兼并”;回部之“征定”被改为“平定”;苗族之“剿治”被改为“剿杀”。用词不同,立场有异。

另一方面,与陈怀《清史要略》相比,书中对清史中的逸闻疑案记述不多,如摄政王多尔衮的结局根本没有交代,不过对雍正帝继位也写道:“或言上意本立允禵,而皇四子胤禛用术窜改御书,且有凶劭逆迹,宫闱事秘,莫能知也。”史评方面,《清史讲义》与《清史要略》侧重点不同,但同样多有卓见。如论康熙朝文字狱:“帝虽优礼文学,然苟涉及时事,则诛戮之惨,远过前代。故当时文字之狱,实为历史所仅见,延及雍乾两朝而未已焉。”论雍正帝朋党之禁:“由是言路蔽塞,风节扫地,党争之弊,不在公而在私,而台臣索索无生气,至市疏乞恩以求活,人主皆俳优蓄之矣。”论清末新政:“然深知内幕者,则谓有名无实,外观徒为纷更,内容益复腐败,盖粉饰之误也。”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虽与《清史要略》同被收入知识产权出版社“民国文存”第一辑,其中的文字、标点错误却远较后者为少。可能是两者整理点校依据的底本质量高下不同,不过根本上还是编者(包括原版和新版的)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赵晨岭,男,1978年生。历史学博士,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著有《〈清史稿本纪〉纂修研究》,发表《〈清史稿·天文志〉纂修考》等论文。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