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清朝官员的读书与著书(2018年第29期)
作者:李治亭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8-12-25  点击量:1389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清朝是满洲贵族创建的一代王朝,一个崛起于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其文化积累远不如汉族那么深厚,却维系统治268年之久,这与清朝官员大多有着良好的素养不无关系。

纵观清代历朝官员,以文官论,皆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自幼入学,熟读经史,诗词文赋皆作;既明做人之理,又通历代治乱兴衰之道。经长年的严格训育,再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由乡试而会试,先中秀才,再中举人,会试毕,再进入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由皇帝出题,亦由皇帝分等录取,统称为进士。这一漫长过程,充满了竞争,优胜劣汰,最后被选中者,堪称人才中的精英。在步入仕途,出任中央或地方各级官职后,应付自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举凡奏疏,皆出自手笔,即使有书吏或幕僚代笔,也必亲自改过多遍之后定稿。现存清代大臣大量奏章,很多都是范文,亦不乏名篇精品之作。高学历,达到高素养,因而保证了为政的高质量。

在清代,无论盛时还是衰落,从皇帝到诸官喜读书蔚然成风。康熙帝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宫中手不释卷,每逢外出巡视,必携带大量书籍,总是读书到深夜。他在回忆往事时说,自五岁读书,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雍正帝曾说:“读书养气”,可以“变化气质”。就是说,读书能提高人的素养。

皇帝倡导并带头读书,为百官及士子树立了榜样。诸臣于公事之余,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学术,著书立说;或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写下了大量诗词文论。其中,有不少人既是一代名臣,又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家。诸如张伯行、李光地、刘统勋等,皆是高官,穷究理学、经学,身体力行,被誉为理学名臣,其学问高深,学风纯正,为官皆以廉洁著称。如张伯行,官至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以宋明理学为指归,刻苦读书为自省,贯彻于他的实践中。其著述繁富,自编个人著作达60余种,取名《正谊堂全书》,内容大多论说伦理道法与相关的哲学问题。

又如晚清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亦为一代名臣,姑且不论其政治立场,亦不论其是非评价,即以其读书之多,且术业有专攻,文论之精妙,值得称誉。特别是曾国藩,其文属清代著名的桐城学派,以严谨、深邃、政用而独树一帜,为渐衰的桐城学派注入了新的活力。所遗奏稿、文论及书信等,达千百万字。李鸿章所遗同类文字,又远远超过了曾国藩。

以这些人物为代表,可以归为一种类型,即身居国家政权的高层,实操国家部门或地方的军政大权,是名实相符的国家行政大员。他们读书为政,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凡议论问题,制定方针政策,必引经据典,总结前人为政得失,用以指导实践活动。故其为官与处世,皆依理学而行;其奏疏与著述,多是精妙之作,是他们治国、治军及治家的经验总结。

在清代官员中,著书立说成传统,有专门任职编修的官员,主要负责编纂各类典籍。他们便获得读书与研究典籍的更多机会,历经刻苦,造就成一代著名学者。如,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以十余年之功,终将此巨著完成。乾隆帝赞赏他的才干,屡屡提升他,一直升到尚书,至嘉庆帝时再擢为协办大学士。纪晓岚的名字与《四库全书》连在一起,使他成为影响巨大的学者。他留有《纪文达公遗集》,内收其散文与诗作;他个人还编有10余种著作的文选《镜烟堂十种》等。

另一位著名学者是戴震。他以卓越的学识而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正式官职为翰林院庶吉士。当《四库全书》告成之日,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50种,其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走在了所处时代的前列。尤其是在哲学领域的建树,更是同时代学者所不能企及。其他同在四库馆任职的官员,亦各有成就。至于在国史馆、方略馆、明史馆、实录馆等机构中参与编纂各类官书的,也是既当官,又当学者。

在从政的官员中,通过实践,也有很多官员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靳辅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康熙时期长期担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他经过实地调查,总结治河经验,不断提出有关治河的原则与具体方略,使黄河﹑运河出现了几十年较稳定的局面。这些内容分别汇集在他的《治河奏绩书》等书中。

在清朝高层官吏中,如上述的靳辅,是通过自己的治河实践,加以科学地总结,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更多的官吏边从政,边读书,边研究,因而成为某一领域的著名学者。阮元就是个典型,他由进士而仕官,累迁至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巡抚,再加太子太保,荣归故里。这样一位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仕宦生涯50余年,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中,却从事学术研究,不间断地读书、写书、编书,著述不辍。他博学融通,凡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等无不涉及,尤以治经名重后世,编著书籍达千卷以上。在广州任官,组织编纂《皇清经解》1400卷,为清代名著之一。一个高官自写与编纂那么多书,数量之巨,令今人为之兴叹。

清代官员人人能诗,读诗作诗,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中涌现出许多知名的诗人。沈德潜便是其中之一。沈大器晚成,迟至66岁时中举,其后成进士。他以诗才受知于乾隆帝,命为文学侍从之臣。沈氏历官不高,但其诗作大放光彩。他创立的诗歌“格调说”,独树一帜,为清代一大诗派。沈德潜的诗文创作活动及其成就,使他跻身于清代著名的诗人行列。比沈德潜更为著名的诗人,便是满洲人纳兰性德。他被公认为清代伟大的诗人之一,性德才华横溢,以其词作惊世骇俗,被誉为“直追五代词风”。

纳兰性德、沈德潜等,为有清一代中佼佼者,至于不是诗人,又不愧称为诗人者,比比皆是。林则徐是近代或称晚清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因禁烟而名垂青史。他身为巡抚、总督之任,奔波于外,又以钦差大臣之身份,前往广州禁烟,其劳累可知。但他仍然进行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诗词,后来都收入《云左山房诗钞》与《云左山房文钞》两部集子里。在流放新疆期间,还写下了数十首竹枝词。像林则徐这样高级别的官员,乃至中层官员,大多都有个人的诗文集传世。

在清朝各级官员中,还有哲学家、史学家、音乐家、翻译家、书画家、评论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在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中,却有那么多文化、艺术各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实在是一大文化景观。总之,清代各级官吏的文化素养极高,其学术与艺术创作都达到了高水平。若与明代官吏相比较,其素养与学识又以清代为盛。当然,明代的中高级官吏也都是经科举考试录取的,但却少见进入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领域,故成为学者亦少。明末,竟有“目不识丁”的魏忠贤之流执掌朝政。因为宦官不准读书,只有个别在宫中自学,略通文墨。试想:让一群近乎文盲的宦官掌权,岂不坏了国家大事。故论明亡,有“明亡于宦官”之说。

应当指出,清代的官员兼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等,并非先以成名成家,再去当官。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都是在当官之后才逐步进入学术领域及艺术的殿堂,经历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成为一代学者或艺术家,即使成不了家,成不了名,也以艺术如作诗词、练书画以及探索学术,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清代官员大多身兼某一领域的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往往文史兼通,乃至艺术兼备,负有两种或多种专业,成为多能而高产的人才。最难得的是,他们日理庶政、平息诉讼已够忙累,却仍能挤时间读书、创作,著书立说,数量之巨,直叫当代从事专业的学者和文艺家们汗颜,拼其一生之努力,未必及于一半,大多十不及一。读书明理,研究出真知;实践书画陶冶情怀,创作文艺培育审美意识,适足以使人文明高雅,为政勤勉而廉洁。清代官吏能做到,今人又何须稍差!

作者简介

李治亭,1942年生,山东莒南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篇目组专家。著有《吴三桂大传》《清康乾盛世》《中国漕运史》等,主编《清史》(上、下)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