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史百科 > 车舆 > 车舆之制

车舆之制

标签:
目录

中国古代以等级为标准制定出行时乘坐车轿的制度。源于虞舜,成制于西周。舆本谓车厢,后转意为轿子。《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宋以后,宫廷及官府乘轿逐渐普遍,而具体制度则各有异同。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东北,其时尚无车轿之制。太宗天聪六年(1632) 命礼官考定仪卫车舆。清初沿用明制,皇帝用舆有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步辇及凉步辇、大仪轿、大轿、明轿、折合明轿等名目。乾隆八年(1743) 高宗改用五辂,改大辂为金辂,大马辇为象辂,小马辇为革辂,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仍旧,是为五辂。乾隆十三年谕定乘座五辂,并更造玉辇,改凉步辇为金辇,是为二辇。又规定大仪轿为礼舆,改折合明轿为轻步舆,大轿为步舆,是为三舆。除帝后之乘舆有定制外,嫔妃、皇子、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品官等,亦于乾隆年间各有一定规制。武官未经皇帝批准,原则上不准乘舆。除皇帝、皇太子外,任何人不许在所乘之舆上饰以云龙。皇帝出巡时,一般是皇帝之乘舆在前,皇太后舆在后,有时,皇帝为显示自己的孝德,以“恭奉太后” 舆驾形式,对太后的舆轿专门护从。各个等级具体乘舆之制参见各专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分享到: 0
已有 8432 用户
贡献 10694 词条
词条信息
词条创建者: admin    
浏览次数:286
更新时间: 2014-10-20 01:56:24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