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刘小萌
著作目录
作者:刘小萌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6-01  点击量:42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著作: 

1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2 《八旗子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插图本,改名《清代八旗子弟》。) 

3 《爱新觉罗家族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满族的社会与生活》(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5 《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 《胥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7 《中国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8 《近代旗人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 《清通鉴·前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正说清朝十二王》,中华书局2006年。 

12《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合著: 

1 《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满族的家族与社会》 ,日本第一書房1996年。 

3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 《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6《中国通史》第11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 

7《中国的历史》,日本明石出版社2008年。 

8《中国知青事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合编 :《中葡关系史资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主编: 

1  《世紀存疑—历史考古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论文: 

1《关于清代八旗中“开户人”的身份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 

2《八旗户籍中的旗下人诸名称考释》,《社会科学輯刊》1987年3期。 

3《试述清朝乾隆年间的东北流民及其对旗人生计的影响》(与定宜庄合撰),《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1期。 

4《库特勒考》,《满语研究》1987年2期。 

5《台尼堪考》(合著),《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3期。 

6《试析旗下开户与出旗为民》,《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7《从满語词汇考察满族早期的经济生活》,《满语研究》1989年2期。 

8 《满族萨满教信仰中的多重文化成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1989年3期。 

9《论牛录固山制度的形成》,《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4期。 

10《明代女真血缘組织哈拉穆昆的动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4期。 

11《清前期东北边疆“徙民編旗”考察》,《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12《满族肇兴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1991年2期。 

13《明代女真的血缘家族“乌克孙”》,《民族研究》1991年3期。 

14《乾、嘉年間畿輔旗人的土地交易》, 《清史研究》1992年4期。 

15《关于满族肇兴时期“两头政长”的撤废问题》,《庆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满族肇兴时期所受蒙古文化的影响》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6期。 

17《明代女真社会的酋长》 ,《中国史研究》1995年2期。 

18《天聪年间皇太极限制贵族特权的法律措施》,《满学朝鲜学论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 

19《从房契文书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产》,《历史档案》1996年3期。 

20《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屋买卖》,《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明末女真社会氏族制度的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1996年5期。 

22《满族习惯法初探》,《满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有关满族开国史的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巴蜀書社1997年。  

24《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25《〈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编纂与清朝开国史研究》(与孙彦合撰),《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26《关于明末的几部兵书》(与孙彦合撰),《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27《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地契书》,《满学研究》第5輯,民族出版社2000年。 

28《葡萄牙与〈中葡和好贸易条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6期 2000年6月 。 

29《康熙年间的西洋传教士与澳门》,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40、41期合刊,2000年(又载该刊英文版2002年3期)。  

30《关于江宁将军额楚诰封碑》,《满语研究》2001年1期。 

31《北京地区碑刻中的旗人史料》,《文献》2001年3期。 

32《近年来日本的清代史研究》 ,《清史研究》2001年3期。 

33《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 ,《民族研究》2001年4期。 

34《清代北京旗人的茔地与祭田》 ,《清史论丛》 2001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5《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综述》,《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36《清代北京旗人与香会》,《燕京学报》新12期 2002年5月。 

37《清皇室与三藩“额驸”》,《满族研究》2002年3期。 

38《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1期。 

39《清代北京寺观的大地产》,《庆祝王锺翰先生九十寿辰学术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0《山东青州旗城调查记》,日本《满族史研究》第2号2003年5月。 

41 《清朝皇帝与保母》,《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3期。 

42 《关于清代内务府世家》,《明清史论丛——孙文良教授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 《从边地到中原——满族文化的变迁》,《边地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4 《围绕尚可喜的史迹——金州、广鹿岛、海城》(与细谷良夫合撰),日本《满族史研究》第4号,2005年6月。 

45《清代北京的碓房与八旗生计》,《清史论丛》2006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46《从北京到蒙古高原——鸡鸣山驿城、宣化城、张家口的考察》(与细谷良夫合撰),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公开研究中心《亚细亚流域文化论研究》第2期,2006年3月。 

47《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文献》2006年2期。 

48《关于清代北京的俄罗斯人——八旗满洲俄罗斯佐领寻踪》,《清史论丛》2007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49《内务府世家的类型及其婚姻关系》,《清史论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的民人》,载《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 

51《康熙年间的北京旗人社会》,载《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集》,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52《清代北京的俄罗斯旗人》,载《清朝史研究の新たなゐ地平》(清代史研究的新地平线),日本山川出版社2008年 

53《在湖北和四川寻访八旗和清朝的史迹——荆州满城、成都满城、平定金川的碑》(与细谷良夫合撰),日本《满族史研究》第6号,2007年12月。 

54《北京的俄罗斯人》(讲演报告),载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大学院公开研究中心《亚细亚流域文化论研究》第3期,2007年。 

55《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青年研究》1994年8期。 

56《下乡女知青的婚姻》 ,香港中文大学 《二十一世纪》第30期 1995年8月(收入《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 

57《“血统论”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青年研究》1995年2期。 

58《“文革”中的下乡知青》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专刊1997年德文版。 

59《“文革”中知识青年的迷惘与觉醒》,《今日名流》1998年3期、4期。 

60《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5期。 

61《“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的缘起》,《文史精华》1998年9期。 

62《当代研究个案—知青中的女性》,《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63《关于知青口述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3期。 

64《永远把命运掌握在你自个儿手中》(吴素芳口述采写),《口述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65《遍地青年下夕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载《经济观察报》,2006年6月19日。 

66山东省威海市乡镇企业调查报告4篇,载《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又载《九十年代中国乡镇企业调查》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新加坡《中国乡镇企业十年状况调查》时代学术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 

审校 

1(俄)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組织》,商务印书馆1997年。 

代表作之一:《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版,辽宁民族出版社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版,39万字。

满族是继蒙古族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的少数民族,在清代近三百年统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研究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是满族史的重要课题。满族建立起的清朝,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大量遗产,但是又带有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征,对于这些特征,如果不联系满族的早期历史,往往难以说明。清初满族虽处在社会迅速变革的阶段,但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它的某些落后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又曾一度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满族的早期历史,对清朝制度史、政治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考察元末以迄15世纪末满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组织和管理机构。其时满族先民正处在氏族制度瓦解阶段。这段历史是满族形成史中最乏研究的,也是本书用力最多之处。第二章考察16世纪初至1616年间满族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公共权力在部落旧制度的废墟上逐步形成的过程。牛录固山(旗)的编设与汗权的强化是研究的焦点。第三、四两章考察金国始建到清朝奠基(1636)20年间国家制度的递嬗演进,从“八王共治”到汗权(皇权)独揽,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国家产生的若干结论。 

代表作之二:专著《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96千字。

清朝统治中国,以八旗制度统领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形成旗民分治的两元结构。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内城安置旗人,以外城居住民人,是旗民分治两元结构在空间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此后二百七十余年中,旗人始终是内城的基本居民,并形成与外城民人社会并存的旗人社会。这是清代北京城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由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辛亥革命(1911年)后,清朝覆灭,旗人社会瓦解,但作为其主体部分的满族始终生活在北京,而旗人文化留给古都北京的鲜明印迹更是经久不衰。 

本书共十章,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度分析。本书对开展北京史研究,把握北京的城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价值。对清朝史研究、满族史研究、八旗史研究,也是一个推动。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