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刘大年
刘大年主要著述简介
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7-05  点击量:27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美国侵华史》:1949年8—10月间在《人民日报》连载,同年以《美国侵华简史》为书名出单行本。经过修订增补后,又以《美国侵华史》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在1951年、1954年一版、再版。此书出版后,当时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相继出版了译本,在50年代初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初版,1978年再版):收进了刘大年写于五六十年代的若干篇史学论文。其中《回答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是1963年12月作者访日期间所作的讲演,后经整理发表在1965年3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看了以后,认为文章中所说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心应该是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主要潮流所在的地方,讲得很对。《亚洲历史怎样评价》是作者于1965年5月应邀出席巴基斯坦第十五届历史年会时所提供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欢迎。1965年7月,《人民日报》将其全文发表,同年11月和1966年3月,《北京周报》英、日文版和德、法文版先后予以译载。《论康熙》最初发表于《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是一篇通过典型剖析,解决如何评价剥削阶级杰出历史人物的论文。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一些争论甚至非议,但它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至今为治清史的人们所注意。而文章所体现出的作者高瞻远瞩,从大处着眼的行文风格,也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主要讨论辛亥革命的性质,列举经济基础、领导革命的社会力量、同盟会纲领、革命的主力军等四项根据,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叙述中还分别评价了国外同类论著的代表性观点。1979年,作者曾应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之聘讲授中国近代史,着重讲辛亥革命。此书就是在那个讲稿基础上写出的。 

《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选收了作者截止1987年的若干篇史学论文。其中讲史学理论的文章排在首位,占的篇幅也较多,而且多是《中国近代史问题》一书中所未曾收录的。《抗日战争时代》(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作者于90年代所写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的若干论文的结集。抗日战争的研究,是刘大年近年来着意组织推动、积极身体力行的重大研究课题。这部论文集,同样体现了他重视史学理论、提倡用唯物论指导具体研究的一贯主张,且有新的发展。 

刘大年主撰和主编的著作主要有: 

《中国史稿》第4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全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编,第4册为近代史部分。这本不足20万字的书,为中国近代史搭起了一个新的架子,有的地方作出了可喜的概括。郭沫若院长曾盛赞此书“写得扼要、明确、流畅,有吸引力”。这部书是当时指定的高等学校教材,是60年代最有影响的近代史著作。 

《中国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版,第1册1978年,第2、3册1984年):在《中国史稿》第4册原有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史实的补充,强化了原书的基本观点,并克服了原书“有骨头无肉”的缺憾。 

《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为刘大年所主编的《抗日战争史丛书》中的一部。此书充分汲取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研究的现有成果,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的高水准学术性专著。 

刘大年生前的最后一部书稿是《评近代经学》(1999年11月定稿)。书稿力图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激烈变动,理清近代经学的基本状况、发展脉络,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崭新视野,论述了近代经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文章来源:《沉痛悼念刘大年同志》,载《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