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问题研究是经济史研究领域中一个传统的话题,不论是西欧、还是日本、美国等,都曾经对历史上的价格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经济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历史上重视记录价格数据,而且善于总结粮价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也重视调控粮食价格,采取仓储等措施来应对价格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利用历史价格数据进行相关的研究,20世纪初不少学者做了诸多尝试,关注粮食价格对于农业乃至工商业的影响,不仅使用传统的方法探求历史上价格的发展脉络,而且引入国外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价格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进行梳理;不仅关注传统社会价格的发展,以史为鉴,而且注重实际调研,探究如何对于当时价格的不寻常变动做出反应。[1]
清代留下了大量的粮价资料,尤其是来源于朱批奏折中连续的粮价奏报数据,对这部分资料的整理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经开始,当时汤象龙等学者抄录了粮价单中1821-1911年间的数据,将其珍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之后,由于数据的查核校对颇为不易,粮价表的出版在2009年左右才告完成。[2]在此期间,国内大部分研究人员对于档案资料的可获得性不高,受资料的限制,在较长的时间内多侧重于在价格的载体——“货币”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或者探究历史上的价格政策,价格思想等,或者使用地方资料论述价格水准大体上的变化。台湾学者全汉昇、王业键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开始关注粮价单中的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1994年,王业键利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发行的《宫中粮价单》缩微胶卷,结合已经整理完成的粮价数据,着手建立“清代粮价数据库”,数据库于2009年左右建成。[3]
目前,道光至宣统朝粮价数据已经整理出版,清代粮价数据库已将留存于朱批奏折中的粮价资料数字化,同时,可供研究者使用的其他方面的资料都大为增加,使得粮价相关研究不断拓展。目前,学术界不仅在粮价资料的整理与数据可靠性的认识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对于粮价的时际变化、空间整合等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将粮价数据与其他经济数据相结合,以及将粮价变化作为影响社会秩序、社会变革的潜在因素,相关的研究也在深入。但是,透过170余年的粮食价格数据,我们能够对当时的经济运行状况得到多少更为深入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对于现实经济运行有益的指导,经济学理论、历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发展能够吸收多少可资利用的思路,都是值得思考的方面。
一、粮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粮价的时际变化
三、粮价的空间整合
粮价变化对于传统社会存在较大的影响,不仅表现出由于短期内粮食供给不足,粮食获得不足引发饥馑,甚至在饥荒发生时由于不能有效应对而引起动乱等突发性社会事件,这种关系有时候能从数值的变动上观测出来。但是,对于价格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对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于价格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市场化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从更微观的层面上,粮价与人们之间因纠纷而产生的命案存在怎样的关系,其中的关联并非显而易见,因此,当前的一些计量研究成果将上述的逻辑结构隐含其中,将粮食价格作为控制市场整合、农业生产等的因素。[82]虽然粮价数据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是不可否认,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其使用的拓展。目前在不少研究中设置农业方面的变量使用较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开发出来的气候资料,而如果在未来能将以县为单位的收成数据开发出来,将气候、收成、价格三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可能对上述研究更有助益。
五、 述评
[6]全汉昇:《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米价》,《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96—649页。
[7]粮食价格奏报较为简略,奏报的品种不多,且只是大概说明粮食价格水平,相关奏折可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版。
[8]相关判断粮价可靠性的办法,见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王业键:《清代粮价资料之可靠性检定》//《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稻香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315页;谢美娥:《清代台湾米价研究》,稻香出版社2008年版,第72—100页;王玉茹,罗畅:《清代粮价数据质量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中心》,《清史研究》2013年第1期;余开亮:《清代粮价数据质量及其制度性因素探析》,《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Robert B. Marks, “Rice Prices,Food Supply,and Market Structure in 18th century South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2, no. 2 (1991), pp. 64-116. 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407-409.
[9]粮价细册相关的介绍及相关研究成果,参见余开亮:《粮价细册制度与清代粮价研究》,《清史研究》2014年第4期;吴超,霍红霞:《道光至光绪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粮价探究:以归化城土默特粮价细册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1期。
[10]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岸本美绪将官方奏报、笔记和地方志中的清代前期江南米价资料进行了对比,见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85—123页。
[12]也有地方志编纂者较为重视价格数据,在县志中对其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记载,但是相对较少,利用这一来源的数据进行的文章见全汉昇:《近代四川合江县物价与工资的变动趋势》//《中国经济史论丛(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88—908页。
[13]岸本美绪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叙述,见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4—10页。
[14]林满红:《世界经济与近代中国农业——清人汪辉祖一段乾隆粮价记述之解析》//《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291—326页。岸本美绪:《评林满红〈世界经济与近代中国农业——清人汪辉祖一段乾隆粮价记述之解析〉一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7年第28期,第223—234页;林满红:《与岸本教授论清乾隆年间的经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7年第28期,第235—252页。
[15]彭凯翔:《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袁为鹏,马德斌:《商业账簿与经济史研究——以统泰升号商业账簿为中心(1798—1850)》,《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6]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pp. 113-119.
[17]朱琳对此有过详细的介绍,见朱琳:《数理统计方法在清代粮价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1期。
[18]谢美娥:《自然灾害、生产收成与清代台湾米价的变动(1738-1850)》,《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孙百亮,孙静琴:《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口、耕地与粮价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王业键,黄莹珏:《清中叶东南沿海的粮食作物分布、粮食供需及粮价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70本2分,第363—397页;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王玉茹,关永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魏建猷:《明清两代的田价与米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193页。
[20]李明珠认为,直隶省如果物价指数以1738年为基期(1738年为100),18世纪末小麦价格指数上涨到了151.4,粟米价格指数上涨到了128,而高粱价格指数上涨到了123.9。截止到1911年,小麦上涨到了313.5,粟米上涨到了253.6,高粱上涨到了244.5。但如果忽略清末严重通胀这一因素,粮价的总体变动趋势则更为平缓。对于小麦价格而言,1738-1800年之间为0.67%,1738-1894年之间年增长率为0.35%,1738-1911年之间为0.66%。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 pp 113.王业键计算出1700-1820年期间稻米价格年增长率为0.70%,1750-1800年期间增长了50%,1700-1800年期间增长了125%,见Wang Yeh-chien, “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1638-1935,”in Thomas G. Rawski, Lillian M. Li,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35-68.Wang Yeh-chien, “The Secular Trend of Prices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1),”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vol. 5, no. 2 (1972), pp. 351-354.陆满平等认为,清朝建立之初粮食供求紧张,康熙、雍正朝粮价较长时期维持低贱稳定的局面,乾隆朝以后粮价整体上涨,乾隆到光绪时期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渐进的,同时也出现过粮价回落的现象。陆满平:《中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彭信威则从货币购买了的角度来说明清代粮食价格的变化情况,他认为,如果以米价为标准,15世纪到19世纪白银的购买力减少17%,平均每百年米价上涨55%。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9页。
[21]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2]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258页。
[23]卢峰,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2期;Lu Feng, Peng Kaixiang, “A Research on China’s Long-term Rice Prices (1644–2000),”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 1, no. 4 (2006), pp. 465−520
[24]全汉昇:《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物价革命》,《中国经济史论丛(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42—586页。
[25]Cheung Sui-wai,The Price of Rice: Market Integr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Washingto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8.
[2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35—636页。
[27]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何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Chen, Chau-nan, “Fluctuation of Bimetallic Exchange Rates in China, 1700-1850: A Preliminary Survey,”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Economic Papers, Selected Series, 1968, 2(3): 20-30. 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34.
[29]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36.
[30]Yeh-chien Wang,“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onetary System, 1644-1850,”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Qing China, 2003, pp.151-198.
[31]Von Glahn, Richard. 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p. 253-254.
[32]Goldstone, Jack A, “Monetary Versus Velocit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ice Revolution’: a Com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51, no. 1 (1991), pp. 176-180.
[33]黄宗智认为中国农业是“内卷化”的发展过程,伊懋可(Mark Elvin)采用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的概念。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 312-313.
[34]Lee, James Z., Cameron D. Campbell, and Guofu Tan. “Infanticide and Family Plan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Price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Rural Liaoning, 1774-1873,”in Thomas G. Rawski, Lillian M. Li,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145-176.
[35]陈春声:《18世纪广东米价上升趋势及其原因》,《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36]史志宏:《王业键〈1638-1935年间江南米价变动趋势〉述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37]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141页。
[38]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376页;Wang Yeh-chien,“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 1638-1935,” in Thomas G. Rawski, Lillian M. Li,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35-68. Robert B. Marks, Chen Chunsheng.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 T’oungPao, vol. 81, no. 1, (1995), pp. 109-152.
[39]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396页。其中对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季节运动进行过详细的说明,涉及库兹涅茨周期的,见Knick Harley, C., “Transportation, the World Wheat Trade, and the Kuznets Cycle, 1850-1913,”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 17, no. 3, pp. 218-250.
[40]Slicher Van Bath, B. H.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A. D. 500-1850.Trans. Olive Ordish,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3, pp. 99-100. 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20.
[41]陈仁义,胡翠华:《十八世纪苏州米价的时间数列分析》,《经济论文》,1999年第3期。
[42]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20.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obert B. Marks. Rice Prices, “Food Suppl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South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2, no. 2, (1991), pp. 64-116.
[43]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王玉茹,关永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270页;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68.
[45]王国斌等讨论了粮价的季节性变动和年度变动方式,见Wong, R. Bin, Peter C. Perdue.“Grain Markets and Food Suppl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Hunan,”in Thomas G. Rawski, Lillian M. Li,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26-144.陈春声利用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十八世纪广东省粮食价格季节性变动特征,以及粮食仓储和米价变动之间的关联,见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陈春声:《论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46]汤惠荪,杜修昌:《云南省米谷运销及价格之研究》,云南大学农学院1940年版,第48—49页。
[47]Lillian M. Li.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125.
[48]李军,李志芳,石涛:《自然灾害与区域粮食价格——以清代山西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2期;马国英,陈永福,李军:《晚清山西粮食价格波动、市场成因及政府行为(1875-1908)》,《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谢美娥:《自然灾害、生产收成与清代台湾米价的变动(1738-1850)》,《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孙百亮,孙静琴:《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口、耕地与粮价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9]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王玉茹,关永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0]Carol H. Shiue, Grain Trade and Stora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9.
[51]谢美娥:《自然灾害、生产收成与清代台湾米价的变动(1738-1850)》,《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52]Helen Dunstan, State or Merchant?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1740s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53]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7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4]转引自颜色,刘丛:《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55]有关粮价空间整合的研究方法见朱琳:《数理统计方法在清代粮价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1期。
[56]Chuan, Han-Sheng, Richard a. Kraus.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 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5.
[57]其中,王业键从若干城市粮价的长期趋势中,看出了全国粮价同步化,从而对流行的封建割据论和施坚雅的大区孤立性理论提出质疑。之后又对粮价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18世纪中国主要地区粮食价格之间存在关联的结论。Wang, Yeh-chien.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rain Prices in China, 1740–191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Bellagio, Italy, 1984. Wang, Yeh-chien,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Yung-san Li and Tsui-jung Liu, 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Transition, Taipei: Institute of Economies, Academic Siniea, 1990, pp. 423-459.吴承明有效证明了在19世纪之前粮食存在重要的长距离贸易网络,也印证了粮食价格的同步化。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8]Wong, R. Bin, Peter C. Perdue, “Grain Markets and Food Suppl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Hunan,” pp. 126-144.
[59]张丽芬:《湖南省米粮市场产销研究(1644-1937)》,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0年硕士论文。
[60]蔡志祥:《20世纪初期米粮贸易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湖南省个案研究》,《食货月刊》1987年9-10期。
[61]Li Lillian M.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pp. 196-197.
[62]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87页。
[63]戴鞍钢:《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论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4]赵伟洪:《乾隆时期江西省米谷流通与市场整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4期。
[65]见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265页。 [66]见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67]Wolfgang Keller, Carol H. Shiue, “The Origin of Spatial Interac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140, no. 1, (2007), pp. 304–332.颜色,刘丛:《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68]Peter C.Perdue,“The Qing State and the Gansu Grain Market1739-1864,” in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26-144.
[69]Li Lillian M.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pp. 213.
[70]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47—348页。
[71]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3期。
[72]何汉威:《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73]彭凯翔,陈志武,袁为鹏:《近代中国农村借贷市场的机制——基于民间文书的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74]Shuo Chen & James Kung, 2016. “Of maize and men: the effect of a New World crop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21(1), pp. 71-99.
[7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76]胡成:《近代江南农村的工价及其影响——兼论小农与经营式农场衰败的关系》,《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77]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第220—258页。
[78]陈支平:《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79]李伯重:《1823-1829年华亭—娄县地区的物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李伯重:《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各行业工资研究》,《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0]彭凯翔:《近代北京价格与工资的变迁:19世纪初至20世纪》,《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81]Joerg Baten, et al., “Evolution of Living Standards and Human Capital in China in the 18-20th Centuries: Evidences from Real Wages, Age-Heaping, and Anthropometrics,”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 47, no. 3, (2010) pp. 347-359. Robert Allen, et al., “Wages, Pr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1738-1925: in Comparison with Europe, Japan, and India,”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64, no. s1, (2011), 8–38.
[82]有学者站在物价变化的视角看待太平天国革命,认为当时银价上升,导致百姓购买力普遍下降,赋税负担增大,农民受到市场化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了战乱。见王业键:《十九世纪前期物价下落与太平天国革命》,《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二)》,稻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288页。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社会不稳定,有学者以历代米价作为农业生产变化情况的一个代理变量,得出的结论为米价对社会不稳定的作用相对复杂,与是否纳入人口(米价上升与否的需求因素)和气候变量(米价上升与否的供给条件)相关。见赵红军:《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有学者以粮价的变异系数作为市场整合的反向代表,发现它对命案率的影响为正且显著,代表市场效率能够降低命案率。同时,还发现粮价对土地债务类命案有正向影响且显著,原因是粮价高时对土地的投资增加,货币量扩张,致土地债务纠纷增加。见陈志武,彭凯翔:《对清代中国的量化评估:从命案发生率看社会变迁史》//陈志武等:《量化历史研究(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