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钦差驻库伦办事大臣衙门档案档册汇编
编者: 厉声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6月
册数:20
简介:
本书由中国与蒙古国双方共同立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蒙古国国家档案总局、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两国三方合作整理并首次影印出版。蒙古国家档案馆存有18—20世纪清代钦差驻库伦办事大臣衙门的档案约8870卷,涉及蒙、满、汉、俄等多文种,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该馆提供的统计目录,现存清代钦差驻库伦办事大臣衙门档案上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下迄宣统三年(1911)。本批档案的形制包括奏折、御批、咨文、书信及这些公文的录副、抄录等。如《库伦办事大臣与其它地方往来及奏、谕各事档案日录》《库伦办事大臣上奏皇帝及皇帝御批各事档案抄录》等都是抄录类档案,基本按档案的年代编年整理,也有一部分是按文件种类整理(即奏文,行文和来文等),还有一部分按事务类别整理(即专题档)。
家国之间:清初满洲八“著姓”研究
作者:常越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5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以乾隆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界定的满洲八个“著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内容涉及八个“著姓”的来源与地域分布、来归时间与旗籍分布、重要家族及事功等。通过对八著姓典型家族的军事功绩、政治参与、文化贡献等方面的研究,缕析他们在清初的发展脉络、兴衰的原因、影响等,进而探讨满洲八著姓家族的发展与清初政治演变之间的深层关系。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作者:[美]易劳逸
译者:苑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关于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著作。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甲午战争
作者:[日]大古正
译者:刘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3月
册数:1
简介:
1894年夏,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的首次大战。以此为界,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机;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这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究竟缘何而起?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过程与时局变迁?此后的东亚情势又何去何从?日本当代历史学者大谷正利用大量文献档案,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切入课题,将一场复杂的甲午战争展现在读者眼前。
近代中国的司法
作者:聂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册数:1
简介:
晚清以来,近代中国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废除了传统的中央三法司与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制度,建立了现代的司法制度。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民国在司法体制建设方面亦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制度选择与制度创新,在有的领域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表面上看,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司法体制与近代中国相较已改弦易张,新旧体制泾渭分明;但实际上今天司法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亦为民国司法的核心问题,例如独立的行政审判机关、最高司法机关抽象的规范解释权、司法行政权的特殊安排等等。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司法展开研究:民初选举诉讼中的法官造法、平政院裁判与近代中国文官保障制度的司法实践、公务员惩戒的司法化及其界限: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体制研究、民国司法院:近代最高司法机关的新范式、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从三法司到司法院——中国司法传统的断裂与延续。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作者:皮国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9年6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
作者:[日]宫崎市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宋宇航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册数:1
简介:
该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
作者:吴震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册数:1
简介:
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孔教运动的赞同者或反对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政教问题以重建中国政教秩序?作者通过对儒家政教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不同时代儒家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以来康有为“政教分离,双轮并驰”的立场、梁启超“分则两美合则两伤”的政教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关联和异同展开了极具力度的检讨,从而展现出“近代新儒家”重在调适传统的保守主义风格。作者指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善待儒教?如何重建合理性的政教关系?这应当是我们今后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时,不得不认真思索的时代课题。
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
作者:袁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3月
册数:1
简介:
漕运是古代社会关系到封建王朝命脉的“军国大计”。在漕运史上,清代漕运是一个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课题。本书将政治史、经济史、水利史等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大量运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等史料,围绕“漕运制度”和“治理实践”两个核心,以漕运治理透视嘉庆一朝在漕运制度上的治理实践,以政治史的视角探索清朝进行改革的制度障碍和困境。把漕运治理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和政治过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经济史、水利史研究的视野,也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历史的叙述方式
作者:茅海建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2019年4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作者:黄一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6年8月
册数:1
简介:
在明末奉天主教的士大夫当中,以被称作“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最出名,相关的研究也因此较多,故本书乃选择17世纪另一些奉教士人(成启元、瞿汝夔、许乐善、张赓、王徵、魏学濂、孙元化、韩霖、严谟、夏大常、鲍英齐等)和皇亲内臣(如永历朝中之两宫太后、皇后、皇子慈炫、太监庞天寿等)做为主轴,尝试探索这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和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天、儒矛盾时如何自处。此外,亦旁涉明清之际一般士大夫与教会中人的交往情形,希望能对西学、西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层面亦有所掌握。本书资料翔实,且迭有新史料被作者发现,从而使书中对有关人和事的考证相当精实,在此基础上所发议论也新见迭出,是一部在观点、材料与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的学术力作。
民国的“失传”:清末民初中国革命再阐释
作者:沈洁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5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以“印刷”“族群”“规训”为关键词,重新审视清末民初中国革命,讲述其另面的源起、脉络与纵深。从甲午到辛亥,清末知识人的持续激进化,废科举导致的身份位移,新式媒体混杂着国族、种族话题的鼓荡,在印刷工业的扶持下,思想汇流为思潮,推动制度改革、政治迁易。革命因思想、舆论汇聚而来,亦因之众声喧哗,矛盾丛集。而现代政治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自我形构及对他者的规训,国家政治的仪式化运作、民众的日常生活、社区历史记忆构成复杂的权力网络,其中的博弈、妥协与交融构成中国现代国家确立的曲折过程。
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
作者:徐永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9年3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文士的治生途径、治生的用途和治生原因,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用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并在相应篇章附以个案研究,选择的个案主要是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人物的治生活动。文士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在题材、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文化内容上,都超越前代,迎来了明清文学艺术的辉煌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文士治生,特别是对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侧面关照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
言利:包世臣与19世纪的改革
作者:[美]罗威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5月
册数:1
简介:
嘉道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人口压力、内部和边疆动乱、来自西方的威胁,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清朝面对的挑战。罗威廉(William T. Rowe)以包世臣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了当时的改革精英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作者认为包世臣始终主张追求物质利益,对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影响很大。
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异同研究
作者:徐雪梅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6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通过对清朝职官制的系统研究,寻找其中的满汉异同,探讨满汉关系的演变及其对清朝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揭示官缺制、品级制、丁忧制、俸禄制等礼制及地方官任用等方面的满汉异同,阐述其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民族心理、政治形势、社会风俗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正确认识职官制中的满汉异同,是公允评价清朝及其历史地位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解释。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
作者:潘洪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6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等级为优秀。八旗制度是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八旗驻防是一个特殊族群,占旗籍人口约近半数,他们亦兵亦民,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的关津要隘,是清廷统治的基石。驻防族群尤其是直省驻防,散布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其族群演变与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变迁,是清史和满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一项长时段、大视野的研究,以清代历史沧桑巨变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从驻防制度到驻防旗人族群社会生活变迁,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研究这一群体在从清中叶至辛亥革命以后的变迁与演变。对清代驻防旗人族群的社会生活、制度变迁、民族关系以及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转变、民国以后各地驻防旗人的不同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讨论。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
作者:罗检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9年9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研究清代学术文化的重要成果,代表了目前有关清代汉学及家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这项研究于2012年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名称为“18—19世纪学术家族之研究”。课题的部分心得曾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刊以论文发表,共有十多篇,二十余万字,但撰为书稿时已再加研究,内容有增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