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体裁体例 > 调研汇总
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简报
作者:体裁体例工作小组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5-12-05  点击量:30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2002年12于31日,在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的主持下,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宣布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正式成立,并确定该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方向,以及制定2003年1月的工作计划。
  会上,首先由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宣布,根据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的决议,现在正式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成立。该工作小组由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主管,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史学史所陈其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郭成康教授担任组长。小组成员有张捷夫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吴建雍研究员(北京社科院历史所)、黄兴涛教授(人大清史所)、姜涛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四人。秘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刘文鹏担任。马大正指出,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是一个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清史体裁体例的制定。
    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向就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全体成员详细讲解了该小组成立的目的和主要任务。他说,任何工程都离不开科学的设计,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目的就是为清史修纂进行总体的科学设计,以保证清史修纂这一大型文化工程的质量。戴逸指出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不但是要广泛征求海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而且要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所以是一项艰巨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一工作应该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征求意见、集中意见;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通过开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二是分析利弊;论证所有意见中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三是精心筛选;四是制定、提供方案;争取能在四个月时间内,即五一以前,制定完善的方案,并形成编纂手册,对清史修纂中的引文注释方式、标点方式、数字表示等等都做出详细具体和严格的规定。

对于清史的体例结构,戴逸指出或者用单一结构,如章节体;或者用复合结构,如传统的廿四史。对于传统史书的体裁体例,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优点在于包容量大,特别是有利于人物和制度的记载。但传统史书,尤其在《清史稿》中,表、传、志等的运用都有很大的缺陷。《清史稿》中的表有的太杂、太乱,如王子表,有的篇幅太大,如职官表及其补表,有的则需要以不同的视角重新定位和处理,如藩部表中的朝鲜、蒙古、越南等。《清史稿》中的志,有的内容太多,篇幅太大,如兵志;有的志内容有严重缺陷,如近代的工厂、矿山等企业没有被收进去,河渠志中没有长江、黑龙江等诸多大江、大河的记载。传在传统史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清史稿》中传的诸多缺陷,如重复太多;如何选择人物,又如何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把一些重要人物,如李鸿章等写得很好。可不可以考虑采用合传的方式?另外,是要不要做考异,对于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如雍正之死、太平天国起义时间等应该选定一说,还是以考异的方式存留诸说?如果要考异,应该随书走,还是将考异单独出书?

最后关于文字,应该采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如何才能做到像宋代欧阳修所说的那样“文省事增”?

总之,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不仅把意见汇总报告给编委会,而且应该在广泛听取意见后,通过研究,拿出非常详尽而具体的方案,可谓任重道远。

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成员就戴逸的发言进行了讨论,就体裁体例的一些具体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制定了该小组的工作原则和近期目标。其原则是坚持学术民主的原则和“双百方针”,高效、务实地展开调研、组织工作,将来向清史编纂委员会提供2-3个方案,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制定了2003年1月份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建议清史编纂委员会发布一个正式文件,把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的名称、主要任务、职责以及工作方式等向海内外加以说明,以利于开展工作;

准备在2003年1月20日左右召开一次京津及附近地区史学专家关于体裁问题的研讨会,预计约60人参加,并讨论了名额的分配;

为保证这次会议的成功,小组成员分别负责准备不同的背景材料,具体分工如下:

由姜涛、黄兴涛草拟一份关于清史体裁体例的调研大纲。

由陈其泰准备一份对传统史书体裁体例的分析报告。

郭成康准备2001年5月召开的由全国各方面专家参加的“清史编纂研讨会”的会议材料,作为这次会议的起点;由张捷夫准备《清代任务传稿》的分类统计报告。

所有这些材料都应在1月6日前准备好。

最后,该小组成员还就将来外出调研的大致分工也进行了初步讨论,还决定每周一、五召开例会,等等具体事宜。

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

   2002年12月31日

 

    资料来源:清史编委会体裁组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