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戴逸
《学与思的足迹》序言
作者:戴逸 责编:

来源:戴逸:《语冰集》  发布时间:2017-12-12  点击量:8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我和周溯源同志相识已有多年了,他是一位坦诚、爽朗、热情而好学、深思的青年。我们之间开始只是工作上的联系。他在《求是》杂志哲史部工作,向我采访,邀我开会和写稿,交往渐深,论学谈心,话逐渐多起来,极为相得,成了忘年之交。他工作的地方离我的住所很近,这几年他便成了我书房中经常的来客。他谈风甚健,议论风生,每次总是说一些新见解,或者带来一些新消息、新见闻,使我这个很少出户的孤陋寡闻者大开茅塞。

周溯源同志非常勤奋,读书孜孜不倦。由于他做编辑工作,接触各种学科的文章,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故而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根基。他闻见既广,又能深思熟虑,积累多年,故学有造诣。他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从学于名师唐长孺、    270吴于廑、肖致治诸教授,因此,他酷爱历史,在史学方面用力最勤,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黾勉追求,常至废寝忘食,其他哲学、政治、时事方面他也都非常关心。这本论文集《学与思的足迹》,就是他十多年来结合工作探求学问的成果。

“学”与“思”是治学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学”就是学习、吸收。向书本学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向现实学习,吸收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就像人活着必须吃饭,汲取营养。研究学问的前提是学习,以充实知识,加强修养,收集材料,才能进行科学研究,构建学术的辉煌殿堂。“思”就是思索,开动脑筋。依据学习来的东西,探索构思,揭示掩盖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开拓未知的领域。“学”和“思”相并而行,不可偏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学而无思就好像白白地吃饭,只有汲取而不做工作;有思而无学则好像没有吃饭,有气无力,也做不了工作。周溯源同志在编审工作之余,完成了这本论文集,做的工作既多且好,这就是“学”和“思”相结合的结果。“学”和“思”实在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周溯源同志深深懂得做学问的三昧。他把文集取名为《学与思的足迹》,也是十分贴切的。

我大略翻阅了本书的清样,许多文章读来津津有味,有几点感想。

一是周溯源同志治学的范围广、路径宽,善于从宏观上把握问题。这本书分为哲学研究、史学研究、政治理论、工作研究与书评、随笔五个部分,上下古今,涵盖宽广。这和他的理想、志趣、性格有关,他爱好广泛,涉猎甚广,思路开阔。同时,也和他工作的性质有关。他长期在《求是》杂志社工作,    271接触书稿很多,交游亦广,他负责哲学、历史的稿子,必须勤奋钻研,才能处理稿件,做好工作。正因为他投入精力最多,故文集中历史和哲学文章最为精彩,篇幅也最多。

二是周溯源同志治学得益于一个“勤”字,这一点极其重要。他白天在办公室里处理稿件与行政事务,晚上才能挤出时间做学问,读书写作常常到深夜一二点钟才得上床休息。他读书多而广,有什么新书问世,不拘是何类书籍,他总想先睹为快,急急忙忙找来阅读。有什么问题,积疑于胸,他善于找人讨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一义未安,再三推敲,一文草就,反复修改。这部文集中的文章都是他刻意运思、呕心沥血之作。

三是周溯源同志的文章富有新意,独抒己见,有理有据。像这本集子里,对“天人合一”的看法,对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对历史创造者的阐发,对张之洞的军事思想等都自出机杼,有着自己的看法,这是他读书有方、勤于思考的缘故。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他不拘成说,勇于创新,提出新见,言之成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既敬佩他为学勤奋,也赞赏他的创新精神。

四是周溯源同志爱好文史哲,这有一个好处,使得他的文章既有思想性、知识性,又有文采,可读耐看。在哲学文章中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史学文章中推导出启迪人的哲理,而政论文章则不乏理论色彩,各种文章都文笔流畅。如果没有对高境界的追求,没有长年累月的磨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学与思的足迹》即将付梓,周溯源同志嘱写序言,因濡笔作此文。

272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