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机构组织 > 档案组
调研报告
作者:邹爱莲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3-25  点击量:97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档案馆,也是专责管理明清两朝历史档案并收藏清代档案最多的档案馆,是这次纂修清史查阅利用的重点单位。现将该馆所存清代档案的基本情况略述如下。

一、档案总况及特点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清代历史档案共约1200万件(册),其中完好或比较完好,能够提供社会利用的约1000万件(册),残破、严重残破,暂无法提供利用的约200万件(册)。在能够提供利用的1000余万件档案中,汉文档案有800余万件(册),满文档案约200万件(册),另有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藏文、维吾尔文、托忒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及英、日、俄、德、法等外国文字的档案。档案时间,从清入关前之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统三年(1911)。另有溥仪退位后1912年至1924年未出宫前以及其在天津、东北时的档案。

和全国地方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所存清朝档案相比,这些档案最大的特点,一是绝大部分档案是清朝中央国家机关的官文书和清朝皇家的档案,只有极少部分是地方政权机关和个别重要人物的全宗档案。二是档案内容,涵盖了有清一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天文、地理、外交事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

这些档案按文种划分,有一百多个文种,大致可分为四类:

1、皇帝下达的制辞、诏书、诰命、敕谕、朱谕、上谕、旨述及朱批等诏令文书。

2、各省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及各部、院衙门大臣上奏的题、奏、表、笺等奏章。

3、各衙门之间在办理各种公务中形成的咨、呈、禀、详及移会、移付、知照、函、札等来往文书。

4、清政府汇编存查的各种方略、史书、实录、圣训及记载各衙署日常公务的各种档簿清册。

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划分,共分为73个全宗,即:内阁、军机处、宫中各处、内务府、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陵寝礼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乐部、理藩院、弼德院、都察院、大理院、资政院、翰林院、国子监、钦天监、会议政务处、督办盐政处、总理练兵处、北洋督练处、清理财政处、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税务处、侍卫处、尚虞备用处、京城巡防处、京城营务处、大清银行、禁卫军、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会考府、军咨府、顺天府、醇亲王府、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长芦盐运使司、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克副都统衙门及溥仪档、端方档、醇亲王档、赵尔巽档和舆图汇集。

在上述73个全宗中,档案数量悬殊极大。以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五个全宗的档案量为多,约占第一历史档案馆全部档案的78%,其中最多的内阁档案、内务府档案,数量均达200多万件,而最少的乐部、鸿胪寺、光禄寺等全宗,档案只有几件或十几件。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档案的又一特点。

从1925年起,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80年的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对该馆所存完好或比较完好的档案全部进行了分类、整理、组卷,大部分编制了案卷级目录,少量编制了文件级目录。使所有可提供利用的档案,基本达到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近20年来,又开始对重要全宗档案逐件著录、拍照扫描。现在共编制各种检索目录1400余册,可用于网上查找的各类检索目录已有50余万条。并根据利用需求,公布出版各类档案150多种,1270多册,3亿8千多万字,其中整理著录满文档案25万余件,翻译出版满文档案13种,1367万余字。

二、主要全宗档案内容概略

由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数量浩瀚,内容庞杂,这里只对其中重要的全宗档案做简要概述。

第一部分  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档案

1、内阁档案

清朝内阁是辅佐皇帝办理日常政务的一个中枢机构。内阁档案原存于内阁大库,清末民初,曾有一部分从大内流入社会,后几经辗转售卖,损失相当严重。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阁档案,起于天聪三年(1629),止于宣统三年(1911),共271万余件(册),编制有各种检索目录300多册。档案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由内阁承宣进呈的文书

1诏书、诰命、敕谕、册文、金榜等诏令文书。

共约5000件,如“顺治罪己诏”、“康熙遗诏”、“庄妃册文”等等。这些档案,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清代的重大事件。

2题本、奏本、表、笺等

题本,是清代臣工奏报政务的重要文书,现保存完好的约有148万件,大部分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类整理编目,另有部分按朝年—问题或问题—朝年原则整理编目。但所有这些题本,基本都只整理到朝年和类项,没有整理著录到件。另有残题本约30万件,只进行了清理和分类。题本各科内容分类情况如下:

吏科包括职官任免类、考绩奖叙类、纠参处分类、封赠荫袭类、抚恤类、其他类。

户科包括户籍类、田赋类(下分地丁项、屯赋项、旗租项)、漕粮类、税课类(下分关税项、盐务项、杂税项)、货币类、库储类(下分金银项、缎匹颜料等项)、经费类(下分一般费用项、军务费用项、京饷协饷项)、农业类、仓储类、工业类、商业类、灾害赈济类、其他类。

礼科包括典礼类、学校科举类、印信类、外交类、天文气象类、其他类。

兵科包括职官类、科举类、防务类、战争类、 军政类、军需类、驿站类、其他类。

刑科包括秋审朝审类、命案类(下分斗殴项、土地债务项、婚姻奸情项)、盗案类、贪污案类、监狱类、缉捕类、其他类。

工科包括建筑工程类(下分陵寝坛庙项、衙署城镇项、营房项、塘房项、仓房项、道路桥梁项)、军需工程类、水利工程类(下分河工项、海塘项)、造船工程类(下分一般船只项、军用船只项)、工税类、其他类。

题本是内阁档案中数量最多、内容最重要的档案,涉及清朝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

奏本共26卷,2000余件,主要是大臣奏报私己之事,如到任谢恩,得赏谢恩等内容。年代大致从顺治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三年后只有2卷,均已按朝年整理编目。

表、笺主要是元旦、长至、帝后诞辰三大节,官员依例上奏的恭贺文书,内容千篇一律,只有少部分藩属国的进贡表文,对研究清朝对外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随题本进呈的黄册、乡试录、会试录及各种图、单

其中黄册17000余册,起于顺治朝,止于光绪朝,其内容以奏销地丁钱粮、仓储经费居多。如户部三库的大进大出四柱清册、各省民数谷数清册、官员俸银俸米清册等,均是价值较高的档案。乡试录、会试录数量不多,也不完整。这部分档案分别编有“汉文黄册目录”、“内阁大库乡试录目录”、“乡试题名录目录”等目录。

第二类,内阁日行公事档案

1内阁在办理公务中和各部院间的往来文书和内阁各厅、房之间的往来文书,如揭帖、塘报、申报、启本、手本、移会、移付等,内容多是办理国家一般庶政的记载。

2汇抄存查和记录各房各厅日常活动的各种档簿,如摘录题本事由及批红的“丝纶簿”、抄录特降谕旨的“上谕簿”、由吏户礼兵刑工六科逐日抄录的“史书”、满票签处抄录的“大事记”等。其中仅记录各房各厅日常活动的档簿就有29种。

在这部分档案中,六科史书是比较系统、比较重要的档案。档案时间从顺治二年(1646)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共约24345册。其中吏科3400册,户科5212册,礼科2376册,兵科3737册,刑科6772册,工科2848册。特别是前三朝史书,大多是抄录的题本全文,且满汉文合璧,其内容可以补题本之不足。

3各种考试文书

包括各种试卷、试题、大小金榜等,但这部分档案整理基础较差,许多试卷试题还未按朝年详细编目。

第三类  官修的史籍

1各种满文史籍

一是满文老档、内国史院档、内三院档、内秘书院档、密本档等。这几种档册,都是用满文编写的清前期编年体史书,其中满文老档所记史事,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止于崇德元年(1636),内国史院档所记史事,起于天聪元年(1627),止于顺治十八年(1662),均是研究清入关前后历史的重要材料。

二是八旗世袭谱档和皇册,分别有483册和119册,这两种档案均是研究清朝八旗制度及爵位承袭制度的重要材料。

2满、汉文起居注

起自康熙十一年(1672),迄于宣统三年(1911),共4576册,其中汉文本3863册,满文本713册,是比较系统记录清朝皇帝起居及日常办理政务情况的档册。

3实录、圣训、会典及各种志书

分别有满文、汉文、蒙文实录;满文、汉文、蒙文圣训;满文本纪;光绪会典事例稿本等。

2、军机处及方略馆档案

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办理军政要务的重要机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军机处档案,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  录副奏折

共90万件,其中汉文72万件,满文18万件。档案时间从雍正六年(1728)至宣统三年(1911)。奏折是清朝官员奏报各种公私事务的重要文书,皇帝批示后,原折发还具奏人,录副奏折是原折发还具奏人前,由军机处抄录存案的奏折副本。录副奏折内容十分丰富和重要,是清代档案中最系统、近年来利用率最高的档案。档案馆在整理中将其按内容分为十八大类。

1内政类,下分官制、职官、保警、礼仪、宫廷、赈济、文书、陵寝事务、戊戌变法、筹备立宪、其他11项。

2外交类,先按国别分设43项,即:中印、中锡、中不、中英、中尼、中缅、中俄、中法、中美、中德、中朝、中日、中越、中老、中泰、中菲、中马、中印(尼)、中波(斯)、中意、中挪、中瑞、中丹、中荷、中奥(地利)、中奥(匈)、中比、中加、中古、中墨、中巴(西)、中智、中巴(拿马)、中秘、中危、中澳、中刚及综合和国籍不明国。每一国别项下,又按交聘、通商、边界、交涉、条约等问题组卷。在边界问题中,有清政府和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俄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勘划边界、堆立界牌、议订条约的文件,也有清政府设卡、巡卡的文件;在交涉和条约问题中,则有与各国订的通商、税收、铁路等事宜章程、条约等,内容都十分重要。

3军务类。下分营制、人事、训练、防务、调遣、马政、军需、军事工程、其他9项。

4财政类。下分田赋(含地丁、漕粮)、关税、盐务、杂税、地租房租、捐输、库储、经费、仓储、货币10项。

5农业类。下分屯垦耕作、雨雪粮价、其他3项。

6水利类。下分河工、水文灾情两项。

7工业类。

8商业贸易类。

9交通运输类。

10工程类。

11文教类,下分科举、学校、留学、图书、文字狱。

12法律类,下分律例、审办、命案、盗案、贪污、监狱解护、发遣、禁烟、其他9项。

13民族事务类,下按民族分设30项。

14宗教事务类。

15天文地理类。

16农民运动类,下分捻军、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秘密结社、反清斗争6项。项下又分若干问题,仅秘密结社项下,按各会、教的名称,就分为156种。在反清斗争项下,又按省区划分为29部分,其内容则包括了除前5项外从雍正至宣统间有关抗清斗争文件。

17帝国主义侵略类,下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日俄战争、租界、教案、其他8项。这部分档案集中了乾隆十一年(1746)至宣统三年(1911),帝国主义几次入侵中国的战争及租界、传教问题的文件。

18综合类。

第二类,军机处分类汇抄的各种档簿

1各类上谕档簿,包括可以对外宣示的“明发档”、用寄信形式寄发的“寄信档”、用电报拍发的“电寄档”、按春夏秋冬四季抄录各项上谕的“上谕档”、记载早朝事务的“早事档”等。

2各类专案档簿。这类档簿,以事为纲,兼载折、谕等文件。按内容可分为洋务、军务、政务、典礼、皇帝巡幸猎狩、外交事务六类。

洋务类有“洋务档”、“俄罗斯档”。

军务类有“剿捕档”、“台湾档”、“大小金川档”等。

典礼类有“谒陵成案”、各帝后“万寿庆典档”。

皇帝猎狩类有“行围档”,记皇帝围猎活动;“巡幸档”,记皇帝出巡事宜。

政务类有“引见档”,记载官员引见事宜;“考绩档”,记载官员履历与选补任用等事;“密记档”,记载官员缴银赎罪等事。

外交事务类有“留京办事档”,系咸丰十一年英法联军入北京后,留奕訢在京办理谈判各事宜。

3各类折谕目录簿。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乾隆元年起,止于宣统三年的“随手登记档”,共808册,内容为军机处每日所收奏折及所奉谕旨的摘由目录,也是乾隆至宣统所有折谕目录的总汇。

4各类电报簿。其中一般电报簿有收电档、发电档、电报档,专案性的电报簿有“教案收发电”、“商约收发电”、“东事收发电”等。档案时间,从光绪十年到宣统三年。

5奏事类和记事类档簿。包括有记载一般官员奏折的“奏折档”及记载军机大臣筹议事件的“议复档”等。

在以上各类档簿中,上谕档、电报档、各类专案档案,都是内容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

第三类,军机处日行公事文书,分外来文件和本身文件两种

1外来文件。有京内外各衙门咨报经办各事的咨文,一般笼统称“军机处来文”,其内容按录副奏折分类方式,亦分为十八大类。有京内外官员与军机大臣商办要政的书信、函札。有京内外各衙门随咨文进呈的清册,按内容分为吏、户、礼、兵、刑、工、洋务7类。有光绪庚子、辛丑(1900—1901年)及辛亥革命时(1911)各省官员致军机处的电报。有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各国驻华使节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照会。这部分档案,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特别是照会,共3940 件。内容按国别分类,共包括20多个国家,是一部分重要的外交档案史料。

2军机处本身的文件,多为记录军机处考勤、经费、日常事务的档簿。

第四类,舆图与各类专案档

1军机处舆图,共448 件。这些舆图大多是官员随折进呈的,现单独存放,分为舆地、江河湖渠、水陆路程、军务战争、行宫、寺庙、矿厂、建筑、陵墓、其他10类。由于折、单分家,许多图的年代、作者都需要考证。

2军机处专案档,是几十年来在利用中按专题汇集起来的,有地震史料、筹办吏务始末稿本、黄河水文灾情史料、清末宪政史料、洋务运动史料等若干个专题。

第五类,方略馆档案

方略馆是军机处的附属性非常设机构,此类档案时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宣统元年(1909),共10200余件(册)。其中主要是方略馆所修的各种方略稿本和书籍,共6065册,如《平定金川方略》、《平定粤匪方略》、《平定捻军方略》、《平定滇回黔苗方略》等。还有各衙门给方略馆的咨文、移会等文件,内容按朝年和十八大类整理编目。

3、宫中各处档案

宫中各处档案,是清帝在紫禁城各处宫殿处理政务中形成保留下的档案统称,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官员缴存的朱批奏折

共73多万件,其中汉文59万多件,满文约14 万件。其内容和录副奏折一样,也分为内政、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程、文教、法律、宗教事务、天文地理、综合十八大类,类下各分项,分项原则和录副奏折相同。

由于朱批奏折是经皇帝亲自批阅过的原件,所以价值十分珍贵。如民族事务类中,含有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瑶、黎、傣、僳僳、景颇、佧佤、哈尼、阿昌、纳西、怒、拉祜、彝、羌、壮、苗、布依、鄂伦春、索伦、赫哲、高山等二十多个民族的材料。再如农业方面,仅雨雪粮价就5000多件,其内容涵盖了清朝从乾隆至宣统二百余年全国雨雪粮价的情况。

第二类,各种谕旨

1朱谕,即皇帝亲笔起草的命令,1000多件,内容多为机密要务。

2电旨电报,16668件,是用电报拍发的皇帝旨令,多是清末处理内政、外交、战争中的机密要务。

3谕旨汇奏,是各臣工按月呈览的所奉各种谕旨汇集。起于雍正十年,迄于宣统三年,满、汉文皆有。内容既有处理军机要务时指授方略的谕令,也有告诫臣工的私己话。

第三类,官员履历折、单、片、朱批缺单及进呈的诗文、贡单等

1官员履历折、单、片,是清廷选用官员时,上呈皇帝批览的被选官员履历。其中履历折36668件,记录了三万多中下级官员的履历和任免情况。履历单8743件,记录了一部分较重要官员的履历任免情况和皇帝的批语。履历片10290件,是考察官员的备用卡。朱批缺单,是皇帝批点过的补缺官员名单,上面有清帝对被引见官员的详细评语。这部分档案都是研究清朝官制和清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2官员进呈诗文。共2186件。是各臣工遇有重大武功事件或皇帝诞辰、出巡及节庆时,呈给皇帝的诗词颂文。其中不乏名人之作。

3贡单。又叫进单,是京内外官员向皇帝进贡物品的清单,分外国贡单、民族贡单及一般贡单。和贡单相联的还有赏单,是皇帝赏赐官员、后妃物品的清单,这些清单是研究清朝封贡、赏赐政策的好材料。

第四类,有关皇宫生活的各种档簿

包括记载各宫殿物品陈设状况的陈设册,7900多册;记载帝后婚庆、丧葬、办寿辰的红白寿事档5000多册;记载帝后穿戴的穿戴档、用药情况的用药底簿等也都在1000册以上。

第五类,奏事处的档案

奏事处是皇帝内宫的机要文书机构,掌接递奏折,传达谕旨,其档案绝大部分是簿册,少部分是折件。内容大部分是该机构日常收发奏折、管理印信的登记簿册,另有部分是各衙门的来文登记簿册。比较重要的有“召见档”,是皇帝引见召对人员的记载;“赏外国回头帐”,是赏赐外国贡使等人物品的登记簿;“蒙古事宜档”,记载蒙古王公喇嘛、理藩院、俄罗斯、驻藏使臣所呈奏折及进贡物件等。

第二部分  各部院衙门的档案

(一)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档案

1、吏部档案

吏部是掌管全国文职官员任免事务的机关,初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现存档案从顺治六年至宣统三年,共205卷50000余件。主要内容分为官制章程、官员选调考核、封赠荫袭、奖惩抚恤等类。内容多属于一般事务性文件。

2、户部——度支部档案

户部是掌管全国土地、户籍、税收、财政等事务的机关,设于天聪五年(1631),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度支部。现存档案从顺治二年至宣统三年(1911),共2400多卷110000万余件。内容分为财政经费、货币金融、俸饷赈济、户籍地亩、税务征收、仓储库存、公债外债、路矿交通、捐纳奖叙等项。

3、礼部档案

礼部是掌“五礼”之行和学校科举事务的机关,设于天聪五年(1631),现存档案起于乾隆十三年(1748),止于宣统三年(1911),共96卷3054件。其中重要的有会同四译馆关于筵宴、颁赏蒙古王公及达赖喇嘛、筵宴外宾等礼仪招待、各项用款,朝鲜、越南、琉球国谢恩等方面的文件。

4、兵部——陆军部档案

兵部是掌全国军事及武职官员考核任免的机关,设于天聪五年(1631),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陆军部。现存档案起于康熙,止于宣统,共2563卷50000余件。档案内容分为官制人事、军务军火、军需军政、涉外防务、营房旗务等项。其中重要的档案有边防、外国侵略、外事交往、镇压捻军、太平军、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如英俄法入侵东北、新疆、西藏、云南等处时,清军调防的电文及有关缔结条约的文件;修筑各地炮台图、军港图;向德、日、美、法订购新式武器的文件;试办新军、筹建海军、改革营制的文件;向外国派驻武官,参加国际会议的文件等。

5、刑——法部档案

刑部掌全国刑法政令,设于天聪五年(1631),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法部。现存档案包括康熙至宣统各朝的题稿、奏稿、呈堂稿及各省送的揭帖、咨文、清册、犯人口供、验尸图、甘结、各种记事簿等,共32389卷,计235000余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司审理的全国刑名案件,一部分是刑、法部下属其他机构办理秋审、朝审、监狱管理等文件。

6、工部——农工商部档案

工部是掌管全国工程造做及工程经费核销的机关,设于天聪五年(1631),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商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现存工部档案149卷8620 件。农工商部档案292卷约9000件。其中有清未各项农业调查表,有参加各种农事赛会、兴办新式农业试验场、购买外国籽种、饲养各种动物等文件,有兴办煤、铅、石油、自来水、玻璃、面粉、织布等各种工矿、公司的文件,还有驻外大臣呈送的各国商务报告书等。

(二)中央其他部院机关的档案

除六部外,清朝中央各部院衙门还有几十个,但这些机构的档案,大部分已被损毁,现存数量在1000件以上,且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部分:

1、八旗都统衙门档案

八旗都统衙门,是满、蒙、汉二十四旗都统衙门的总称。现存档案783卷,45061件,起于康熙,迄于宣统,包括了二十四旗都统衙门及在京值年旗公署的档案。档案内容分为旗务、职官、军务、财政、房地产、礼仪、教育、外事等13个方面,是研究八旗制度的重要资料。

2、理藩院档案

理藩院是掌管民族事务的机关,初设于崇德三年(1639),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理藩部。现存档案704卷,1000余件,起于同治十六年(1873),止于宣统三年(1911)。内容包括蒙古各盟旗事务、新疆各部族事务、藏地事务、川滇土司事务、喇嘛寺庙管理等各方面。如蒙古王公的袭封、过继、病故、进贡及办学等文件;对新疆各部首领的安置、袭封、奖惩及户口管理等文件;川滇地区改土归流、土著居民办学等文件;喇嘛接印、缴换度牒、诵经朝贡、达赖、班禅受戒、敕封等文件;外国侵略者入侵西藏,寺庙被掠等文件,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国史馆档案

共1118卷,42600多件,主要是乾隆三十年(1765)国史馆成为常设机构后形成的。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史馆编纂的各种纪、志、传、表、史料长编的稿本、草本、修改本以及各项章程凡例,其中仅人物传稿本就有5500余人。二是国史馆在修各种史籍时,从各方面征集来的有关资料。

4、会议政务处档案

会议政务处最初叫督办政务处,设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统汇办理新政的机关。现存档案1126卷11190余件。其中不仅有办理各臣工条陈及议复的折件,而且还有大量各部院衙门咨送的文件副本。档案内容分为筹备立宪、官制改革、官员任免、外交、侨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农业、商业、实业、军政、交通、典礼、旗务、藩务、民族、天文科技、文图庶务、镇压革命运动等18个方面。这部分档案现已整理到文件级,分别编有作者目录、地区目录、类别目录和编年目录各一套。便于从多角度查阅。

5、学部档案

学部设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掌学堂教育事宜。现存档案从1907年至1911年,共 403卷6295件。分为教学学务、修建工程、职官调补、留学、财经、文图庶务6部分。主要内容有各种学堂章程、教育会章程、出国留学章程;各学校教习名册、学生名册、留学生名册、教课书、讲义、讲堂日志、功课表、教职员工表;贵胄法政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学堂规则及校舍修建、经费开支、职官任用等文件。

6、巡警部档案

巡警部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掌京城内外巡警事务,并督饬各省办理巡警事宜,1906年改归民政部。该部存在时间虽短,但现存档案却有400多卷,约25000件,并且有许多内容十分重要。如各省筹办巡警、设立警察局的文件,有关孙中山在南洋活动情况的文件,袁世凯被炸的文件,有关查办京师各种案件、整顿市场市容的文件,还有上海、南昌教案以及聘请日本人为警务学堂监督等涉外文件。

7、民政部档案

民政部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巡警部改设,主要掌理地方行政民治、户口、警察、疆理、营缮、卫生、风教等事宜。档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南京史料整理处移交的,有目录1册,一部分是该馆整理的,也有目录1册,共1076卷,主要内容有:

1民政章制治安方面,有核议民政警政的章程律例及派员出国考察警务的文件,有镇压三合会、三点会、辛亥革命及巡稽街道、车站、庙会、查禁书刊、集会、演说、吸食鸦片、审理京畿地区案件等文件,还有办理吉林、蒙古等地边务及部分省区行政区划问题的文件。

2宪政、学务、卫生、市场方面,包括各地方自治选举,设立咨议局,办理宪政及设巡警、学堂、医院等内容。

3工程实业、赈济垦务方面,包括各地修建道路、桥梁、码头、衙署、坛庙、核销工料银两、划一币制、商民开矿、赈灾移民、办理垦务等内容。

4涉外事务方面,有各国驻华使领人员觐见、参观安排保卫事务的文件;德、日、印、俄、奥、美、法、古巴等国商人在京开店占地,设赌滋事,英、葡在港澳勘界,法、意在中国修铁路等问题的文件;还有上海租界案、各国教案、华工问题及参加国际会议等文件。

8、邮传部档案

邮传部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掌全国交通政令、水陆运输、邮电、驿站等事。现存档案共65卷近1000件,分为电政、邮政、路政、船政、职官、文图、交通传习所、交通银行8类。主要内容有:

1各类报表,如电报电话区域表、电政资产收支表、电线分类表、邮政局、所表、京汉、津浦等铁路收支表、交通银行存欠款率利核定表、轮船招商局局产一览表、船数吨数船本表等等。

2各类章程、办法、合同,如“各省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西藏邮政办法”、“营口清日株式会社电灯、电车合同”等。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档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于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外交部,是清后期专管外交事务的机关。现存档案,主要是外务部期间形成的,共5163卷,110000多件。档案内容记载了清末与57个国家的交往活动,主要有:

1清末中外划界及割地租借的文件。

     2帝国主义历次侵华战争及清廷向德、俄、英、日各国购买枪炮、战船的文件。

     3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军、义和团、辛亥革命的文件,内有华尔、戈登及白齐文专卷。

     4中外法律交涉的文件,如上海会审公堂案、马嘉理案、华工问题等等。

     5中外互派使领,呈递国书、照会、觐见、游历等交聘往来文件。

     6中外通商条约、开埠章程,英、法、德、美等国在华修铁路、开矿山、办公司及清政府向各国借款、赔款等问题的文件。

     7清末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文件,如万国海关税则会、海牙红十字会、农事赛会、彼得堡万国行船会、利玛窦去世300周年纪念会等。

     8各种海关税务的章程和文件,如赫德专卷、常关章则等。这些档案,都是研究清朝中外关系的宝贵史料。

除上述9个全宗外,清朝其他中央部院机关的档案,大多损毁严重,所存数量在几件至几百件不等。兹简要列表示之:

机构名称及主要职能

 成立时间

 档案数量

 档案时间

陵寝礼部,掌各陵寝祭祀事

 4卷39件

 1761—1911

乐部,掌祭祀、朝会演乐等事

 1742年

 1卷4件

太常寺,掌坛庙祭祀礼仪

 1644年

 32卷508件

 1699—1911

光禄寺,掌朝廷典礼时筵宴

 1644年

 1卷4件

鸿胪寺,掌朝会、宴会时赞导礼仪

 1644年

 2卷10件

  

太仆寺,掌牧马事宜

 1644年

 26卷730件

 1773年—1906年

翰林院,掌论撰文史

 1644年

 8卷86件

 顺治—光绪

责任内阁,仿君主立宪制,掌最高行政

 1911年

 4757件(册)

 1911年

弼德院,责任内阁的顾问机关

 1911年

 7册

 1911年

资政院,筹备立宪中谘议之事

 1907年

 10卷119件

 1910年—1911年

都察院,掌察核官常,整饬纲纪

 1636年

 19卷253件

 1644年—1910年

大理寺—大理院,掌全国案件审理

 1644年

 2卷10件

 光绪—宣统

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掌审理不服地方审判上控案

 1907年

 151卷

 1907年—1911年

钦天监,掌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

 1644年

 9卷

 康熙—光绪

会考府,掌察核钱粮动支事宜

 1723年

 6卷100余件

 1723年—1725年

督办盐政处,掌全国盐务事宜

 1909年

 16卷201件

 1909年—1911年

清理财政处,掌财税清查核查

 1903年

 1卷

 1903年—1906年

税务处,掌全国税务事宜

 1906年

 91卷1699件

 1901年—1911年

大清银行,掌总银行事

 1908年

 42卷2328件

 1908年—1911年

宪政编查馆,掌考察政治编纂宪政法规

 1907年

 100卷2641件

 1907年—1911年

修订法律馆,掌调查起草各种新法

 1905年

 19卷124件

 1905年—1911年

京城巡防处,掌北京战时警备

 1853年

 16卷360件

 1853年—1855年

步军统领衙门,掌京师警察治安

 1901年

 49卷869件

 1901年—1911年

京城善后协巡总局,掌八国联军撤离后,京师临时治安

 1901年

 2卷8件

 1901年—1902年

京防营务处,掌京师临时治安

 1911年

 2卷17件

 1911年

总理练兵处,掌督练全国新军

 1903年

 149卷

1785件

 1903年—1907年

军咨府,掌拟定全国新军军令

 1906年

 14卷104件

 1909年—1911年

北洋督练处,掌直隶总督所辖新军训练事宜

 1901年

 29卷1841件

 1906年—1910年

近畿陆军督练公所,掌近畿各镇陆军事宜

 1906年

 28卷574件

 1906年—1910年

禁烟总局,掌禁种禁食鸦片

 1902年

 4卷38件

 1902年—1911年

国子监,掌国学政令

 1644年

 20卷263件

 1740年—1906年

(三)管理皇族及宫廷王府事务机关的档案

1、宗人府档案

宗人府掌管皇族事务,设于顺治九年(1652),现存档案42万多件。档案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宗人府编纂的各种谱牒,包括大、小玉牒、皇册和星源集庆。均是以不同形式和顺序记录清朝爱新觉罗家庭人口谱次的簿册。

第二类,各族选送的清册,包括宗谱、婚嫁、生子女、升迁、病故、领银米、报销赡养抚恤费等内容。

第三类,宗人府各司房日常办理各项事务中形成的奏稿、题稿、说堂稿及各种记事簿册

2、内务府档案

内务府档案是清初设立的管理宫廷事务的机关。现存档案共200多万件(册),档案时间起于顺治十一年(1654),迄于宣统三年(1911)。内容大致分以下四类:

第一类,内务府上奏的文书。如题本、题稿、奏案、奏底等,内容大都是内务府经办的各项事务。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奏案,相当于内阁的题本,从乾隆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754卷42000件。

第二类,内务府分类汇抄的各种档簿,如奏销档,上传档、红本档、杂录档、活计档、恩赏档、俸银俸米档等,统计起来有几十种,内容十分庞杂。有些比较重要,有些是纯事务性的。上述所列的几种,内容都比较重要,其中的奏销档起于顺治十一年止于宣统退位后的1914年,共755册30000余件、活计档5000多册,详细记载了宫廷的各项活计、各项工程及经费支销等情况,都是利用率较高的档案。

第三类,内务府所属机构的文件。内务府下机构有七司三院六十余个单位。档案大多按机构分类,内容也十分丰富重要。如御药房的脉案、配方、御膳房的膳底膳单、升平署的剧本戏单、敬事房的陈设档等,利用价值都很高。

第四类,舆图,共 1943件,分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等十三大类。其中乾隆“十三排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等舆地图,黄爵滋的“海防图”、施世骠的“东洋南洋海道图”等海防图,平定西域、三藩、金川等记事性战图,都价值连城,弥足珍贵。

3、銮仪卫档案

銮仪卫是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机关,档案共515卷,26689件,起于乾隆,迄于宣统。

4、尚虞备用处、侍卫处、禁卫军训练处的档案

它们分别是扈从皇帝出巡钓鱼娱乐、宿卫扈从、训练皇族禁卫军的机构,档案各有1件、16件、220 件。

5、京旗各营的档案

1神机营建于1861年,是专门守卫紫禁城三海一带的机构,现存档案28卷893件,起于1868年,止于1907年。

2火器营、键锐营分别是专门操演鸟枪火炮和云梯、马步射的军队,档案现只存1卷3、4件。

3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1911年为整顿八旗护军营及内务府三旗护军、骁骑营等事务而设,档案共25卷618件。

第三部分  地方机关及个人全宗档案

(一)地方机关的档案

1、顺天府档案

顺天府为京畿地方的行政机关,设于1644年。现存档案主要是同治至宣统时期的文件,共333卷,13000多件。主要内容分为职官官制、民政警务、宪政、法律词讼、镇压革命运动、军务、财政金融、工业交通、农业商务、外事往来、传教教案、礼仪、文教卫生、其它14部分。比较集中和重要的是民政、法律、财政、农业方面的文件,有顺天府办理的各种刑名案件、犯罪人数统计表、地方保甲、自治章程、人数表、户口册及岁入岁出统计表等。

2、山东巡抚衙门档案

山东巡抚衙门是山东省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设于1644年。现存档案共300多件,大部分是奏稿,少部分是电报。主要内容有创办铁路、开埠通商的文件,奏办漕运、河工方面的文件,东海关常税报销、银两拨解及山东赋税的文件,还有押送驶入刘公岛英船出境等涉外问题及创办学堂聘请洋教习等方面的文件。

3、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阿拉楚克、珲春副都统衙门的档案

这些东北地方机构的档案,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帝俄劫走,1956年由苏联政府交还我国。

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黑龙江地区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时间自1684年至1900年,共14804卷。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设于康熙十五年(1676),是宁古塔地区(黑龙江宁安)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时间自1676年至1900年,共1268卷。

阿拉楚克副都统衙门设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是阿拉楚克(今黑龙江阿城)地区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自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共434卷。

珲春副都统衙门初设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珲春协领,光绪七年(1881)改为副都统,是珲春地区驻防八旗军事组织。现存档案时间自乾隆二年(1737)至光绪二十六(1900),共575卷。

这几个全宗的档案,大部分都是满文。档案内容大致可分为军事防务类、旗务地亩类、民政司法类、财政经济类、中外交涉类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各全宗中的中外交涉文件,大都涉及中俄、中朝划分边界,订立条约的问题。如黑龙江将军衙门中的中俄修改条约的文件,宁古塔档案中的中俄界址、卡伦里数册等都十分重要。

4、长芦盐运使司档案

长芦盐运使司是清代专管长芦地方盐务的机关,设于清初,延续到1914年。现存档案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至1914年,共5082卷。主要包括盐的生产、运销、改良食盐办法、缉查私盐、征收灶课盐税等方面的内容。经整理后,按其所属单位分类立卷,共分为海丰场、丰财场、天津分司、永属盐务局、乐亭分局、京引官运总局、滦州盐务局等27个场局。

(二)个人全宗档案

1、溥仪档

1911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根据皇室优待条件,仍居住在故宫,原管宫廷事务的机构亦仍然保留,1924年溥仪出宫后,先后在天津张园、静园居住,直到1931年离开天津。溥仪居京、津期间,形成了大量档案。

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溥仪档,包括溥仪在故宫“小朝廷”时期和在天津居住期间形成的档案。文件从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开始,至1931年离开天津为止,共5466卷,398514件。档案内容既有溥仪个人从事政治、外事及生活方面的文件,也有为其服务的内务府、宗人府等各机构的档案。

2、醇亲王府档案

醇亲王府,是清代后期两代醇亲王居住的地方。第一代醇亲王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治三年(1864)加封亲王。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光绪十六年(1890)承袭醇亲王位,宣统元年(1909)被命为监国摄政王。

现存两代醇亲王档案,共215卷,1000多件,起于光绪元年(1875),止于1926年,很大部分是督抚大臣与醇亲王的来文信禀。内容分为王府事务、宫廷资料、各省奏本、批本、立宪、吏治、边务、灾荒、河工、路矿、财务、外事、中法战争、庚子、辛丑事件、军备、神机营、禁卫军、海军、日本观操证件等若干类。

3、端方档案

端方是清末一个地方官员,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宣统三年(1911)间,历任护理陕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江苏巡抚、湖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等要职。

端方档案共140000多件,起于1900年,迄于1911年,分为去电、来电、信函、专案、杂档5类。主要内容有日俄战争情况的文件,英国、法国、日本在上海、湖南等地设租界的文件,设立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文件,向外国赔款、商办银行、收回中国关税款的文件,开矿、赈灾、购买军火的文件,查办苏报馆案、徐锡麟案、阻止为秋瑾开追悼会及有关江浙人民反教会、要求铁路商办等文件。

4、赵尔巽档案

赵尔巽是清末一个地方官员,从光绪二年(1876)任翰林院庶吉士起,累迁至东三省总督,民国期间任清史馆馆长。现存赵尔巽全宗档案自1885年(光绪十一年)至1912年,包括其在各个任期内所形成的文件及其闲居青岛时期的私人信件,共622卷,15000多件。按其任期先后,分为贵阳知府、安徽按察使、陕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山东青岛时期各部分。

档案内容包括日俄战争、镇压革命运动、筹备立宪、路矿实业、商务活动、外交事件、民政法律、文教文卫等方面,是全面了解清末地方政务的重要史料。

三 建议纂修清史查阅档案重点及范围

1、内阁全宗中有题本、黄册、史书、起居注及满文老档、内三院档、秘本档。

2、军机处全宗中有录副奏折、各种上谕档簿、随手档。

3、宫中全宗中有朱批奏折、谕旨汇奏、官员履历折、单、粮价单。

4、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外务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学部、理藩院、都察院、国史馆、会议政务处、八旗都统衙门、税务处、钦天监、修订法律馆、宪政编查馆、醇亲王、端方、赵尔巽、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珲春副都统衙门各全宗的档案。

5、内务府全宗中有奏案、奏销档。

6、宗人府全宗中有玉牒、星源集庆。

7、各种舆图。

(资料来源:清史编委会档案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