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罴,男,193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少年时代,他广泛涉猎古代典籍,初具学术素养。17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罗常培、魏建功、游国恩、郑振铎、钟敬文等著名学者。1951年,他从北大毕业。赴兰州大学任教。当时兰大新设“中国文学史”学科,师资、教材均告缺乏。使刚离校门的他颇为“超前”地担任了本科四年级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的授课得到学生一致好评。1954年他考取留苏研究生,经过—年的俄语培训,于1955年赴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深造,他的导师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俄罗斯文学史家波斯别洛夫教授。在异国他乡,经过4年的勤奋努力,他不仅掌握了19世纪俄国文学那浩瀚宏大的知识体系.也攻克了俄浯关。
自1959年回国后。陈毓罴教授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那时起。近40年来。他一直辛勤耕耘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园地.可渭硕果累累。业绩卓著。陈毓罴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古代小说史、红楼梦研究、元明清文学等。60年代初他参与了文学所3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几十年来,这部文学史一直以见解译明中肯、材料丰富详赡、脉络清晰可观而享誉于众多读者.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此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书的注释工作,也倾注了陈毓罴教授大量的心血、陈毓罴教授致力最多的当属红楼梦研究。对于红楼梦这部作为学术热点的大书、奇书,学者们一直殚精竭虑、探求不歇。他就这—课题曾撰写数十篇沦文。他的红楼梦研究立足于严谨的考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治学,廓清了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许多疑难问题,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论据严密、分析明快、见解独到.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其中《曹雪芹佚著辨伪》与刘世德合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与刘世德、邓绍基合著的《红楼梦论丛》也是一部分量厚重的学术专著。80年代,陈毓罴教授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和《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的编写工作,他所撰写的辞条、篇章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在学界获高度评价。陈毓罴教授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为他的另一个研究项目——《浮生六记》研究也提供了触类旁通的契机,通过对这两部同为描写家庭生活而体裁不同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比较研究,他大大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见人所未能见。1996年,积陈毓罴教授十余年研究心得的著作《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在台北出版。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浮生六记》的专著,它翔实考辨了有关《浮生六记》成书过程以及作者生平的诸多疑点,提出厂开创性见解,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陈毓罴教授治学严谨求实,颇得乾嘉学派真传,立论必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不尚空谈。但他又不仅仅止于考证,在他的研究中,既注重选题的实际学术价值,又善于把考证与思想艺术分析结合起来,而早年受之于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的思想影响,又使他的文章气势宏大,有高屋建瓴之概。因而,他的研究既有信实厚重之长,又完全超越了考据派易有的琐屑窄小格局。总之,对于陈毓罴教授的学术风格,可以用4个字加以概括,即“求实、创新”。在研究中,他细密的考据、敏锐的思辨,最终都是服从一个总体目标——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在数十年治学生涯中,他一直以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学术境界自相期许,决不满足于因循蹈袭,陈毓罴教授的这一特点,在他的学术道路上可以说是一以贯之。从80年代起,他多次出访,进行学术交流,曾应邀出席1980年在美国麦迪逊市举行的国际红学的研讨会,198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讲学一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作过学术讲演,从1987年到1989年在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任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红楼梦》、《西游记》和《浮生六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深受日本学生欢迎。此外,他也去港台地区参加过学术交流。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目前,陈毓罴教授正在从事《西游记》研究及有关红楼梦创作过程的研究。
陈毓罴教授不仅是一位辛勤治学的优秀学者,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热诚培养青年学人的良师。自1978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土生导师,1985年担任博土生导师,他为研究生们开设了“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史”、“红楼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文艺批评方法沦”等多门课程。他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
资料来源:《名师荟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文史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