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6日-7日,清史编委会传记组邀请部分专家,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会议,就清史传记各卷的传主名单展开讨论,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传记组负责人潘振平教授主持。
新编清史所收人物的名单,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拟订,至今已九易其稿,共选择了约三千人。这次会议议题主要包括:1、各卷和各类入选人物名单的增补和调整;2、人物写作等级的调整;3、传记各项目间的互相协调以及类传与正传人物的平衡;4、类传人物之间的交叉与重合等等。
戴逸老师对清史传记人物的确定以及如何创新问题作了讲话,他提出:人物传记是清史编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人物传记,不仅可以直接反映清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还要切实反映我们生活的时代,因此在人物选择上要创新,在写作上也要创新。创新的第一点是改变结构,增设附传,下决心为原来官方史书中不收入但有重要历史作用的人物立传;第二点是改变原来正传的选择标准,把文化界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人物排列过去,并适当提高等级;第三点是增加合传和附传,反映人物复杂的网络关系,用较少的篇幅反映更多的内容。他认为现有名单选择人物较为严格;按时为序,符合历史大规律;以类相从,稀有章法;并初步分别了主次,划分了甲乙丙丁的等级。虽然有些地方还显凌乱和粗糙,但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他还对现有名单的调整发表了许多具体的看法。
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对传记名单的各种看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路与建议。会议对各卷和各类人物的增补和调整作了初步的讨论,对人数等级的划分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并提出要避免清代前后期人物收录的标准差异较大,必须要从整体上考虑清代人物入选的平衡。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充分重视合传与附传,通过这一办法,增加人物、增加信息量。
关于类传的名称,会议认为,原有的“文苑”可改为“文学”、“艺术”两类,原有的“少数民族”可改称“民族”,“农民领袖”称“农民抗清领袖”,“妇女”似可改称“列女”,“外国人”应称“外籍人员”。对于一些不能列入已有类传的人物,会议认为拟可增加“杂传”或“其他”一项收录。
会议经过讨论,同意传记组提出的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步骤:第一步,由传记组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拟订初步的入选人物名单,由各项目分别召开会议后确认,交清史编委会主任办公会议批准;第二步,将入选人物分解为三十个研究项目,由各项目主持人组织研究和撰写工作;第三步,所完成的人物传记,最后根据清史编委会的要求,合成为若干卷正式出版。也就是说,各项目所研究和撰写的人物传记,最后还要经过一次重新排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和撰写工作更具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清史撰修的总体要求。
通过两天的讨论、协商,与会专家全面、充分地就清代人物名单的确定交换了看法,就传记人物写作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会议对于提高人们对清史传记工作的认识、对于传记组于整个传记人物的选择以及名单整理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