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陈捷先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作者:刘耿生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11-09  点击量:35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本文标题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这是我有幸拜读了陈教授大作《不剃头与两国论》后的由衷感慨。历史不只是过眼烟云,多少金弋铁马、慷慨悲歌,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留给后人的,往往是惊心动魄或刻骨铭心的殷鉴,使我们明白,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在于以历史为准绳,鉴往知来,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决定我们今日行动的取向,正如清代学者龚自珍所云:「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陈教授在本书中给广大读者展示了这样一幅历史画卷: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陆和台湾即有共同的文化联系;汉朝将台湾和澎湖列岛称为夷洲和澶洲;魏晋隋唐时期经常有兵船商舟到台湾;宋朝政府将台澎隶归福建泉州晋江县;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澎事务,明代天启年间郑芝龙组织数万福建人迁居台湾;自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起,荷兰殖民主义者利用明王朝之腐败,开始侵占台湾,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他是伟人,陈教授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讴歌了郑成功之不朽。 

  陈教授在书中以细致感人的笔端、雄视百代的思维,述评勾划了康熙皇帝运筹帷握、知人善用、文韬武略、刚柔相济的大帝风采及成功地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业绩。陈教授尤其围绕「剃头」问题大书特书,实在是神来之笔,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陈教授以此事为核心,让读者悟出本书要旨。 

回归的三条件 

  郑经集团在与清使谈判中为了继续维持「暗独」的局面,故意提出令清廷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其目的是抵制台湾回归祖国,一再坚持三个条件: 

  第一,要求台湾像高丽、琉球一样,同中国保持藩属关系。 

  第二,要求允许台湾官民保留穿戴明朝衣冠,不剃头。 

  第三,要求承认郑氏以后世居台湾,不登岸。 

  关于剃头问题,陈教授是这样论述的:在清郑和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成功原本无意与清朝议和,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与家族多人在北京作人质,生命堪虞,而且认为和谈也可以缓兵。又提出了新的和谈条件「不剃头」,要仿照朝鲜的属邦例子才谈判。清朝不能同意郑成功等人不剃头,做「异国」之人,从此「不剃发」的问题便成为清郑双方无法达成和议的症结所在了。不但郑成功时代如此,郑经时代也是一样。 

  开始,康熙皇帝逐条严加批驳:针对第一条,他说:「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关于第二条,康熙说:「若因居住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以何为据?」对于第三条,他认为既然称臣,就应受朝廷调遣,为何要世守台湾?未久,据说他又表示允许「不剃头」、「不登岸」以期尽快顺利解决台湾回归,但坚决反对所谓「以朝鲜、琉球同例」。 

不剃头vs一国二制 

  如果康熙在「不剃头」等问题上做出让步,他的历史背景可能是,清初曾颁布「薙发令」,以残暴的手段在汉人中强行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剃头不剃头,成了顺逆标准,这种倒行逆施的法令,必然激起汉族人民的顽强抵制。随着清统治者自身文明程度和汉化程度的提高,他们逐渐认识到,强改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军事征服要困难得多,这大约是康熙允许不剃头的心理因素之一,尔后对待厄鲁特蒙古,清廷也奉行不改其俗的政策,道理是一样的,这可能也算是「一国两制」吧。 

  康熙是个坚持原则,不卑不亢的帝王,他敏锐地感觉到,郑经集团企图将台湾等同高丽、琉球,是「台独」的变种,说明郑经对和谈没有诚意,今人看来,郑经无非是「两国论」的始作俑者,理所当然地被康熙断然拒绝了。陈教授紧紧抓住这个要害问题展开论述,无情地鞭笞了「两国论」,乃有的放矢之笔。郑氏集团无视康熙的宽大,坐失良机,康熙最终被迫只得诉诸武力了。 

  陈教授在本书中宏论甚多,浑然一体,又独自成章,各个见解独到,启迪心扉,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仅举一例,可窥全豹: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是,外国势力始终图谋介入台湾事务,陈教授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三十多年的清郑和战期间,外国力量始终在两边作不同程度的介入,有的支持军火,有的直接参战,他们为清郑关系增添了复杂性。从本质上看,外力介入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来的,不是在商业上取利,就是有领土野心,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个是真诚的为道义来协助清方或郑方的。可是由于他们的介入,却加深了并扩大了清郑的对抗冲突,也多少延长了早日结束双方的这场抗争,更使得两岸不能主动的与西洋人在当时竞争海上贸易,从而丧失了不少原先中国人就已有的政治上与经济上的优势。当时外力介入两岸事务,对清郑双方都是害多于利,他们是想渔翁得利的。 

  陈教授在本书中热情地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读者可以感觉到他的满腔热血在沸腾,他不仅是海峡两岸首屈一指的清档和清史专家,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他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联合报国学文献馆馆长、《历史月刊》总编辑等职,他不仅在史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文学功力甚为雄厚,本书写得「篇之彪炳,章无疵地;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他以鲜明的观点、丰富的史料、翔实的论据、生动的措辞,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其辞约旨丰,不少真知灼见尽在不言中,令读者掩卷深思,扼腕叹息,可谓「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之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之者,篇中之独拨者也。」陈教授的《不剃头与两国论》,是一个正直的学者肺腑之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报国之音。 

  (文章来源: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