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年初之际,为进一步做好清史编纂及图书出版的评论宣传工作,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领导审批,由出版组于2007年1月13日召开了“清史编纂及图书出版评论宣传工作会”。这次会议的主旨是:回顾展望,加强交流,携手合作,进一步做好清史编纂及图书出版的评论宣传工作。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朱诚如教授出席了会议。编委会内部各有关二级项目组,各个丛刊如档案、文献(因事请假,提供书面意见)、编译、研究、传记、典志、史表、图录、网络及秘书组均派代表与会。会议还邀请了与清史图书评论宣传工作联系密切的一些学术期刊和报纸媒介,如《社会科学战线》、《清史研究》、《历史档案》、《中国图书商报》以及《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新闻出版报》、《社会科学新书日报》的主编、副主编及资深编辑、记者等。与会者济济一堂对如何做好清史编纂工程出版成果的评论宣传工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为了使与会者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教授向与会者报告了清史编纂工程的进展状况,希望编委会各二级项目组,各舆论媒体与出版组及图书评论组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清史编纂及评论宣传工作。同时,对各学术期刊和舆论媒体对清史编纂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出版组组长孟超编审也向与会者介绍了清史图书的出版状况,除介绍了近年来已出版的图书品种外,还着重介绍了2007年将要出版的重点图书,如《李鸿章全集》、《清代诗文别集》、《张之洞全集》、《康有为全集》及首次推出的清史图录类图书。朱诚如和孟超的介绍,使图书评论组的成员在撰写书稿文稿时有所选择,也使与会的各个报刊的编辑在安排发搞计划时心中有数。 遵照这次会议的主旨,具体负责图书评论宣传工作的王俊义教授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详细地介绍了图书评论组的组成及其任务;2006年清史编纂及图书评论宣传工作的状况;2007年开展评论宣传工作的设想。他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为开展学术交流,扩大清史编纂出版物的影响,及时评论宣传清史编纂的出版成果,而成立了图书评论组。其主要任务是既评论宣传已出版图书,同时也反映清史编纂过程中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状况,组织专家学者撰写文稿并向有关报刊推荐刊发等。但是,图书评论组不同于编委会所属的其它二级项目组,其既没有固定编制,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也不单列经费预算,而是由编委会下属各组指派专人兼做图书评论宣传工作。由于图书评论组与出版组的工作关系密切,所以依托在出版组下开展工作,工作过程中的组织联络工作、举行会议的会务工作等均由出版组承担。实际上图书评论宣传工作已成为出版组工作的组成部分,而其有些工作职责又超出出版组的工作范围,又是一个兼跨各个专业组的一个联络性的松散组织。由于这样的组织特点,其开展工作既需要编委会直接领导和参与,又需要各组参加和支持,再经过出版组具体组织与落实。这样的组织形式既有有利的因素,又有困难的方面。图书评论组正是在这样的特点下开展工作的。该组在2006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①修订和编印出版了《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出版成果》(2003年7月-2006年5月),收录了此间出版图书书名、作者(或译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内容简介(中英文对照),为开展评论宣传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方便;②组织并刊发了十多篇有份量的学术书评及与清史编纂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清史研究》、《炎黄文化研究》及《中华读书周报》等报刊上;③利用出版组参加第十六届全国书市(在新疆)和香港国际书展展示的机会,撰写《清史编纂及其出版工作稳步前进》的新闻稿,约请新闻舆论媒介,在《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媒体上发表“通稿”及有关信息;④还邀请与从事图书评介的学术期刊和有书评栏目的报纸,举行座谈会,进行沟通交流并与之建立联系,使这些报刊能刊发有关稿件和信息。上述情况说明图书评论组在2006年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缺点和不足,这主要是组织发表的评介文章不多,与已出版的图书不相应,加之各二级项目组的专家太忙,提供的稿件较少。关于2007年图书评论宣传工作的设想有如下几点:①利用全国书市和国际书展,约请新闻媒体刊发图书出版的综合报导和有关信息;②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战线》的“清史纂修”专栏,组织和约请编委会各二级项目组的专家撰写学术性书评及与清史纂修相关的学术论文; ③对2007年将要出版的重点图书,如《李鸿章全集》、《清代诗文别集》、《康有为全集》等,组织约请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有份量的评介文章;④对2007年将要出版的《剑桥中国史·清代前中期史》一书,约请有关专家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开展笔谈,进行研究和讨论,等等。 应邀出席会议的各学术期刊和报纸的编辑,在会上纷纷发言。他们都热情表示积极支持清史编纂及其图书出版的评论宣传工作,愿意刊载评介文章和出版信息。《社会科学战线》的资深编辑尚永祺表示将继续坚持《清史编纂研究》专栏,继续刊载书评和专题论文。《历史档案》编辑王澈表示在该刊上可以多发表“档案丛刊”已出版各种档案文献的评介稿件。《中华读书周报》总编辑庄建和《中国图书商报》社长助理李际平、《中国出版》主编郭晓红,也都在会上发言表示,愿与清史编委会积极配合,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刊载有关大型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甚至对有些特殊图书——《刘鹗全集》的编者——刘鹗的后裔进行采访。《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的主编危兆盖,还希望在其主持的《史学》专刊上开辟专栏,评介清史编纂中已出版的图书。当然,上述学术期刊和报纸的代表,还就如何开展清史编纂及其出版成果的评论宣传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诸如形式应多极化;编委会出版组及图书评论组应与各报刊建立相互联系的对接机制等等。 编委会各二级项目组的专家学者也都在会上积极发言,或介绍通报各组的工作状况和特点,或者表示愿承担评论宣传的工作任务,或对评论宣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档案组组长、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邹爱莲研究馆员介绍了清史编纂的档案整理状况,其中许多从未公布过的清朝档案都已整理出来,并已在清史编纂项目中立项乃至既将出版,为清史编纂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原始史料。她不仅自己带头在学术期刊上撰写相关论文,还组织档案组的同志撰写评介文章。《清史研究》副主编祁美琴教授,对开展《剑桥中国史·清代前中期史》卷的“笔谈”建议表示支持。《中华文史网》主编李尚英教授也在会上表示,《中华文史网》积极支持书评上网,欢迎大家踊跃提供稿件,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将尽可能予以上网。传记组的马忠文同志就如何开展图书评论宣传工作提出积极建议,还主动表示愿组织承担《清史·人物传》项目的专家为已出版的清史图书撰写文章。秘书组组长刘文鹏同志向与会者通报了《清史编纂通讯》今后的工作设想,表示愿与图书评论组互相配合,以共同把清史编纂及其出版成果的评论宣传工作做好。《编译丛刊》的唐博同志也在会上介绍了编译组的工作状况,他本人作为《剑桥中国史·清代前中期史》卷的译者之一,愿意参加该书的“笔谈”。文献组的图书评论组成员孙燕京教授虽因公务未能与会,却对图书评论工作表现了极大热情,她不仅自己报了2007年拟撰写的书评题目,还约请组织本组专家撰写稿件。会后,仅文献组就报了六、七篇书评题目,并具体落实了文稿的作者和交稿日期。 总体上看,这次清史编纂及图书出版评论宣传工作会开得很成功、很圆满。出席会议的人数多,各相关二级组均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应邀与会嘉宾层次也很高,一些总编、主编均亲自到会。会议气氛也热烈和谐,达到了预期的加强沟通交流,相互支持合作,进一步做好清史编纂及图书出版评论宣传工作的积极效果,同时也预兆了2007年的图书评论宣传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